錫博新展|石之天成——壽山石雕刻展
展覽名稱:石之天成——壽山石雕刻展
主辦單位:福建民俗博物館 無錫博物院
展覽時間:2022.6.17—2022.9.4(延期至2022.10.09)
展覽地點:無錫博物院西區二層臨展廳
壽山石自古就是我國奇石珍品中的佼佼者,天資瑰麗、色彩迷人,具有“細、結、潤、膩、溫、凝”六德,以“石中之王”、“國之瑰寶”而飲譽天下,被推作國石首選。因其質地凝膩溫潤,易于游刃,而成為古今雕刻與篆刻的上乘材料。
壽山石雕刻始于南北朝,距今已有1500余年歷史,歷經隋唐、五代、宋、元、明而不衰,清康乾時尤為鼎盛,且名家輩出。2006年福州壽山石雕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工藝美術最為璀璨的藝術瑰寶之一。
本展覽由福建民俗博物館與無錫博物院聯合主辦,遴選出壽山石精品佳作近百件,品種涵蓋了田黃石、芙蓉石、峨眉石等,題材包括人物、山水、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等,其中不乏周寶庭、林壽煁、林元康等大師級工藝美術師的精品之作,還有部分中青年優秀雕刻家的力作,充分展示了壽山石雕刻的精湛技藝與文化傳承,讓觀眾從歷史之中感受壽山石之文化內涵與藝術魅力。
部分展品搶先看
清 芙蓉石呂洞賓人物擺件
長129.27mm,寬60.73mm,高72.73mm
呂洞賓身著道袍,長髯于胸,坐靠于山巖之側,怡然自得。
民國 都城坑石太獅少獅把件 周寶庭
長80.15mm,寬50.27mm,高42.74mm
此件太師少師把件造型渾樸,圓轉流暢,沒有過多的穿鑿,符合其雕刻古獸注重手感的風格,適合摩挲品賞。大獅子呈臥勢,雖神情莊重但姿態怡然,任兩只幼獅伏于身上嬉鬧,流露著護子溫情。一只幼獅躲在頸下似摩挲撒嬌,另一只則含首匍匐而上,似有試探之意。呈現的幼獅生動活潑,性格各異。作品巧施雕刻,形神兼備,傳遞著特殊的天倫之情。
周寶庭(1907-1989年),號依臂,福建福州人。早年拜“東門派”第二代傳人林友琛為師,后又入鄭仁蛟門下。雕刻技法融東、西兩派之長于一體,匯古代藝術之精髓,兼收并蓄,獨樹一幟,尤以印鈕、古獸和仕女為最。
清 壽山田黃凍石攜琴訪友薄意章
長37.8mm,寬16.2mm,高55.9mm
此件是一方田黃凍石,它的色澤如金子一般燦爛,通體透明細膩純凈,潤如羊脂,是田黃石中的最上品。薄意寥寥線條刻畫了山間攜琴訪友的場景。人物衣褶線條簡潔流暢。畫面左側繾綣的幾縷云霧,彌漫著山林若隱若現,半空蝙蝠遨游,頓生祥瑞之氣。畫面右側,崖上亭臺半露,引人遐想。這樣的意境和情趣,充分體現了西門派薄意技法,對“意”的審美追求。
清 壽山芙蓉石人物擺件
長72.5mm,寬59.89mm,高151.69mm
以芙蓉石為制作石料,人物豐滿,線條自然流暢。雕刻劉海戲金蟾主題。劉海為神童形象,神情活潑歡快。邁腿跳躍,手舞錢串戲耍金蟾,雖然左下側的金蟾缺失,但整個雕刻作品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發絲、眉眼、嘴均染色,為清代壽山石雕刻的裝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