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博新展| 指上乾坤——翡翠扳指特展
展覽時間:2022.1.31-2022.4.6(周一閉館,法定假日除外)
展出地點:無錫博物院一號展廳
這件扳指成器于清代,形制為平滑的圓筒狀,通體光素,一端略呈泥鰍背。
清 翡翠扳指 無錫博物院藏
對于天然翡翠的鑒賞有“一看種,二看色,三看工”的說法。在種好的前提下顏色漂亮、雕工精湛,那就是一件價值連城的翡翠。下面錫博君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種”是對翡翠形成的天然條件的描述,就是人們常說的玻璃種、冰種、豆種等;翡翠的顏色則更有講究,小編為大家簡單捋一捋,翡翠雖然也有白色、紫羅蘭色、紅褐色等多種色澤,但是綠色是當今翡翠研究中最受追捧的,翡翠的綠色可以細分為陽綠、晴水、豆綠等20余種,是根據綠色的冷暖發色進行區分,簡單概括一下就是陽綠、豆綠和藍綠三類綠色調,其中陽綠色翡翠最受公眾喜愛。
拋開玉工不談,我們再來對照標準欣賞一下這件翠扳指,其翠色濃郁、質地細膩,是玻璃種陽綠色的翡翠極品。
“翡翠”的來歷
“翡翠”這個詞語最初所指的并非今日之緬甸硬玉,而是棲息在東南亞的翡翠鳥。漢唐時期的詩詞歌賦中不乏“翡翠”一詞,多指翡翠鳥或如翡翠鳥一般鮮亮的色澤。
我們來看一下清代宮廷畫師精湛的畫技,堪稱人肉照相機。
清 余省 張為邦《仿蔣廷錫鳥譜》之翠鳥
翠鳥
根據地質學研究結果及現有的實物考證,我國的翡翠源于緬甸,達到寶石級別的翡翠于明代開始傳入國內。有一種說法是,當時翡翠由緬甸流入云南一帶時,為區別于國產的碧玉(流通過程中又稱“翠玉”)故稱“非翠”,取并非中國翠玉之意,或因玉色青翠似翠鳥,逐漸得名“翡翠”。
來自民間的反卷
一開始,翡翠并沒有立刻打開市場,人們還是更喜歡溫潤的和田軟玉,直到清代中期,由于經濟發達生活富裕,群眾的審美也有所轉變。我國缺乏寶石礦藏,而晶瑩剔透的翡翠不是金剛石勝似金剛石,逐漸就成為了時尚界的弄潮兒,這種時尚從民間傳播到貴族,在整個社會流行起來,于是有了后來的翡翠一姐慈禧太后。
扳指的象征
清代的公共社交生活非常豐富,加上滿清男士服飾款式有限,故而不論是八旗貴族、文物百官抑或民間豪紳,都需要各種佩飾幫助他們在社會交往中彰顯個人的身份,如此一來,佩戴在大拇指上的扳指就成為了個人名片,一直到民國時期,扳指都是一種用來“炫耀”的裝飾品。
清 弘歷戎馬騎馬像軸及局部
清代的扳指結合了文武之道,凝結了儒家文化中的“射”禮,大量使用了玉石材質,兼具“君子比德于玉”的深刻寓意,是十分重要的配飾。
清 弘歷及妃威弧獲鹿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