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學錫博|薄施淡染——清宣統醴陵窯釉下彩繪龍鳳紋長頸瓶賞析(貳)
醴陵瓷器的前世今生
早期“土瓷”
醴陵早在東漢時期,就有大規模專門從事陶器制作的作坊。清雍正七年(1729)開始燒制粗瓷,以碗、碟為大宗產品,還有壺、杯、酒盞等器物,產品主要是中下貧農所用。當時,醴陵窯的瓷器被瓷商稱為“土瓷”。
東漢青瓷罐口沿?醴陵易家山窯址
五代青瓷壺?醴陵毛家嶺窯址
醴陵崛起
醴陵制瓷的真正崛起,得益于光緒末年的湖南鳳凰人熊希齡及醴陵舉人文俊鐸。1904年,他們本著實業救國的思想赴日本考察。回國后,在湖南開辦湖南官立瓷業學堂與湖南瓷業制造公司。熊希齡聘請景德鎮名師傳授技藝,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實行采用產、學、研一體化模式,創新制瓷工藝。1906年,醴陵瓷業在中國制瓷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開啟了由粗瓷變為細瓷的新紀元。
熊希齡
1907年,湖南瓷業學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艷黑、赭色和瑪瑙紅等多種釉下顏料。運用國畫雙勾分水填色和“三燒制”法,生產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它打破了傳統釉下彩瓷以青花和釉里紅為主的格局,豐富了釉下彩的種類和顏色,使醴陵窯進入了一個絢麗多姿的新時代。
1915年,醴陵瓷器遠涉重洋,參加了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為中國贏回了兩枚金牌獎章。
醴陵釉下五彩瓷扁豆雙禽瓶
紅色官窯
1949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在經歷戰爭影響、瓷廠倒閉、生產中斷的波折后如枯木逢春,迅速得到恢復并取得長足發展。1958年醴陵瓷器公司藝術瓷廠成立(1964年更名為群力瓷廠)。據《醴陵文史》載,毛澤東晚年喜愛醴陵瓷,群力瓷廠曾多次接受為毛澤東燒制瓷器的任務。除國家領導人外,群力瓷廠還為人民大會堂、軍事博物館、釣魚臺國賓館和聯合國大廈等處提供不同用途的釉下五彩瓷器,因此醴陵窯被人們譽為“紅色官窯”。
改革開放以后,醴陵釉下五彩瓷重放異彩,經常被作為“國禮”贈送國際友人,獲得了當代“國瓷”美譽。
紅官窯《鵝潭夜月掛盤》1986年10月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國禮
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參考文獻:
[1]《收藏》雜志2019年第6期
[2] 試析清末醴陵窯釉下五彩瓷瓶器形的分類 沙 偉-文
[3]鄧文科.醴陵釉下彩瓷[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84:44.
圖片來源:湖南省博物館及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