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青龍,右白虎”——東漢四神博局鏡
漢代是中國銅鏡發(fā)展史上的高峰時期,漢鏡類型眾多,工藝精湛,至新莽以降,四神博局鏡廣為盛行,涉及到漢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對了解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及社會習尚觀念等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和研究價值。
無錫博物院所藏東漢四神博局鏡為圓形、圓鈕、蝙蝠形柿蒂紋鈕座,直徑18.8厘米。雙線方格內(nèi)為十二乳丁,間以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銘文。鏡面整體布局為四方八極,分別配置:玄武與鹿、相背雙青龍、朱雀配羽人、白虎配瑞獸。外區(qū)銘文為:“宜昭是,明鏡知人請,左龍右虎得天菁,玄武法列星,八子十二居安寧,常宜子孫,“長富昌,樂未央”。邊緣紋飾為三角鋸齒紋與鉤連云藻紋。該鏡保存良好,構圖嚴謹,做工精良,形象生動,紋飾優(yōu)美,銘文罕見,是漢代四神博局鏡中的上乘之作。
東漢四神博局鏡 無錫博物院藏
四神
“四神”圖案源于古代天文上的四象,古代占星術士,以春分前后初昏的天象作為依據(jù),把黃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劃分為四個星座并想像成四神動物形象,《三輔黃圖》云:“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左青龍、右白虎是在四神中的固定位置。《禮記·曲禮》謂:行軍之方位“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用這四種旗幟,象征四神的威力,可以御四方,辟不祥。
古人將它鑄造在銅鏡上,用以鎮(zhèn)宅辟邪之意,同時被廣泛應用于漆器、磚瓦、印章等裝飾上,到了六朝、隋唐時期仍大量流行。
漢 四神云氣圖壁畫 河南博物院藏
漢 四神瓦當 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藏
十二地支
鏡中十二地支銘文是按照“兩儀、四象、八極”的規(guī)律排列的,兩儀指陰、陽,四象是指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動物形象,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八極又稱八卦,即午(乾)南,子(坤)北,卯(離)東,酉(坎)西,辰巳(兌)東南,丑寅(震)東北,未申(巽)西南,戌亥(艮)西北,如果將鏡鈕看做是太極,就是《易經(jīng)》里面的:“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圖模式。
博局鏡與六博棋
博局鏡上裝飾的棋藝游戲就是六博棋,六博的發(fā)明很早,最遲不會晚于商代。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六博成為人們十分喜愛的娛樂活動,當時稱博戲。秦漢時期,博戲更加流行,西漢時朝廷里設有博待詔官,善博的人在社會上享有較高的地位并受到人們的尊敬。漢代還出現(xiàn)了專門研究博術的人和著作。六博棋在當時成為高士文人休閑時的一種時尚追求,也充分反映了當時國家強盛、文化繁榮的太平景象。
東漢六博畫像石 四川省新津?qū)氉由匠鐾?/span>
西漢彩繪木六博俑 甘肅省武威市磨嘴子48號墓出土
參考文獻:
[1]冀東山主編.神韻與輝煌——陜西歷史博物館國寶鑒賞·玉雜器卷[M].三秦出版社.2006.
[2]孫麗華.漢代四神規(guī)矩鏡簡述[J].文物世界,2011(04).
[3]熊傳薪.談馬王堆三號西漢墓出土的陸[J]文物,19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