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琳瑯史跡?佩玉②
佩玉有德——玉代表了哪些美德呢?
玉,經過人為的精心雕琢與詮釋,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進而演變成為衡量人物道德品質的標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玉被賦予了“德”的象征意義,成為道德品質的代名詞。
玉鏤雕谷紋“長樂”璧 故宮博物院藏
孔子——“十一德”:
《禮記?聘義》:“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絀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荀子——“七德”:
“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溫潤而澤,仁也;栗而理,知也;堅剛而不屈,義也;廉而不劌,行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并見,情也;扣之,其聲清揚而遠聞,其止輟然,辭也”。
管仲——“九德”:
《管子?水地》載:“夫玉之所貴者,九德出焉。夫玉溫潤以澤,仁也;鄰以理者,知也;堅而不蹙,義也;廉而不劌,行也;鮮而不垢,潔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皆見,精也;茂華光澤并通而不相陵,客也;叩之,其聲清揚徹遠,純而不淆,辭也。是以人主貴之,藏以為寶,剖以為符瑞,九德出焉。”
許慎——“五德”:
《說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zhì),潔之方也。”
南宋鏤雕龍紋竹節緣白玉飾片 無錫博物院藏
這些對“玉德”、“玉之美”的描述中,將玉的品質人格化。“溫、潤、澤”用以比喻君子仁厚的品格;“廉而不劌”或“銳廉而不技”,即玉雖然有棱角卻不傷人,象征君子的道義和高潔品行;“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描述君子高尚的言辭;“折而不撓”,形容君子勇敢而堅韌的品格。他們所提出的玉德共通的內容正是將君子的道德與行為比附于玉。因此,君子佩玉也就成為一時風尚。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玉器的這種文化內涵充滿了人文精神和倫理道德,它既是古代社會對玉神化觀念的繼承,又是世俗對高尚人格的要求。
清鏤雕雙鳳紋白玉佩飾 無錫博物院藏
”玉不琢不成器”、”溫潤如玉”、”潔身如玉”等成語在中國文化中廣為流傳,深受民眾熟知。中國人習慣于將玉賦予人格化的特質,以其象征高尚的道德品質、君子的氣節與卓越的德行。同時,玉器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曾是先民與神靈溝通的媒介,被視為人們的保護神;它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征,更是品德、情操、才華與信義的體現,寄托了人們對于美德的崇尚與追求。玉文化,作為中華民族七千余年悠久歷史的獨特結晶,始終貫穿于華夏歷史長河之中,構成了一種深具特殊內涵的文化景觀。時至今日,玉石依舊以其獨特的魅力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熠熠生輝,持續展現其不朽的價值。
參考文獻:
《中國早期“玉德”文化及其影響》陳晶晶 何明躍
《君子無故 玉不去身 —淺析春秋戰國時期的佩玉文化及玉組佩賞析》 謝辰 張勇
圖片均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