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一個蛋殼的逆襲:從廚余垃圾到博物館藏品①
當一只不起眼的雞蛋殼,在匠人手中化作漆器表面的星辰碎海,那些細密如蛛網的裂紋里,藏著中國漆器最玲瓏的智慧。蛋殼漆器,這門把“殘缺”變成“完美”的古老技藝,恰似一位沉默的時光敘述者,用碎光片影講述著歷史更迭的故事。
喬十光 江南水鄉
從泥土到案頭:蛋殼漆器的成長軌跡
1977年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胎朱漆碗出現,表明中國人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認識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將其運用到生活中。
河姆渡遺址出土朱漆木碗 浙江省博物館藏
漆器技藝常以貼薄料、研磨彩繪、填漆、潑彩填漆、刻漆、刻灰、淺刻、針刻以及鑲嵌等技法進行制作。在數千年的中國漆藝歷史中,從殷商的蚌泡鑲嵌到兩漢的金、銀片鑲嵌,到唐宋的螺鈿鑲嵌、金銀平脫,再到明清的百寶鑲嵌,鑲嵌材料不斷創新、豐富。由此可見鑲嵌工藝在漆藝制作中的受重視程度。
西周螺鈿漆禁(紅漆為地,鑲嵌蚌泡)
唐 四鸞銜綬紋金銀平脫鏡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是中國漆器工藝的黃金時期,匠人首次嘗試將破碎的蛋殼鑲嵌于漆層表面,創造出“蛋殼鑲嵌”技法。這一創新源于對“白色”的追求(天然大漆氧化后呈現深褐色,無法直接獲得純凈的白色)。蛋殼的天然白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陷,且其表面因破碎產生的裂紋與漆層結合后,形成如冰裂瓷般的肌理,成為漆畫、漆器裝飾的核心元素。
明清時期的螺鈿漆器中,蛋殼常與螺片、金箔搭配使用,通過對比強化畫面的明暗層次。
(圖源網絡,權侵刪)
參考文獻:
[1]喬十光.漆藝.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
[2]余振興.蛋殼鑲嵌在中國現代漆畫中的藝術表現.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3]劉稱奇.漆畫技法.江西美術出版社,2002.
[4]張燕.漆畫繪制工藝[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
[5]陳恩深.當代漆藝[M].重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