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祥龍獻瑞賀新春 博物館里過大年
“祥龍獻瑞賀新春,龍騰虎躍萬事錦?!奔壮烬埬?,人們在這歡樂的氛圍里,尋找著過年的儀式感,博物館里過大年成為了新年俗。春節期間,無錫博物院開展了一系列含“龍”量極高的精彩活動,與觀眾朋友們一起體驗別樣的年味,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下現場濃郁的熱鬧氛圍吧~~
“執筆繪紅箋 墨香暖人心”——送春聯活動
“無聯不成春,有聯春更濃”。春聯,是千百年來春節的民間傳統習俗。它用工整精煉的文字描繪著人們內心的美好愿景,以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表達著國人的文化底蘊。2月3日下午,我院聯合詩詞協會開展了“執筆繪紅箋,墨香暖人心”迎新春送春聯活動,為廣大市民送上新年祝愿!活動現場紅紙翻飛,墨香四溢,“書法家們”揮毫潑墨,筆走龍蛇。一橫一豎、一撇一捺皆蘊含著濃濃年味。大家正帶著對龍年新氣象的祈愿,書寫下一幅幅寓意吉祥的對聯......
吉祥紅包樹——新年領祝福紅包活動
龍騰盛世,瑞氣盈門!紅包是春節期間的重要年俗,也是孩子們最期待的禮物之一。龍年伊始,無錫博物院為游客們“栽種”了一棵吉祥樹,裝滿各種驚喜的紅包已經掛在樹上等你來摘!不僅有新年祝福語,更有機會抽到無錫博物院獨家文創產品,滿足廣大文博愛好者的期待~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大家圍繞著吉祥樹摘下心儀紅包,開啟鴻運一整年。
龍年新氣象,祝福送萬家,這個春節,你有沒有來無錫博物院收獲屬于自己的驚喜呢?
初一:印福納吉——非遺“雕版印刷”體驗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貼年畫是中國民間傳統的新春習俗之一。木版年畫距今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守門將軍”的門神雛形。大年初一,無錫博物院開展“印福納吉——雕版印刷體驗活動”,邀請觀眾們共同體驗雕版印刷技藝。印吉龍、納吉祥,“這是以生肖為主題的,這是以花團為主題的……”隨著社教老師的介紹和示范,一個個生動活潑的雕版印刷制物展現在大家面前。
上墨、覆紙、刷印、起紙、晾干,在一拓一印之間,龍年圖案清晰可見。愿新的一年里,大家都能如龍般翱翔,展翅高飛,收獲滿滿。
初二:紙上乾坤——非遺剪紙體驗
剪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歷史悠久,是人民智慧的結晶,人們通過剪紙藝術來表達對美好生活和吉祥如意的追求。
大年初二, 50組親子家庭相約在無錫博物院一起參加“紙上乾坤——非遺剪紙體驗”活動。活動開始,社教老師先從南北民間剪紙的異同、中國剪紙分類、剪紙的表現方法等知識介紹了剪紙藝術,并結合實例,邊講邊示范了一些剪窗花的基本方法。小朋友們的小手一上一下轉動著,小剪刀咔嚓咔嚓一張一合,很快,一條條可愛的小龍龍就在他們的巧手中誕生了,大家看著自己的杰作,臉上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紅紅的剪紙窗花代表著喜慶和團圓,預示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
初三:龍鳳呈祥——羊毛氈掛飾制作體驗活動
羊毛氈,采用羊毛制作而成,是人類歷史記載中最古老的織品形式,它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同時也因為其柔軟的材質、治愈般的觸感,近幾年來受到了手工界的青睞。看著一團團羊毛在手中氈化,最終形成一個個小物件,這個過程是治愈而欣喜的。
大年初三,錫博帶領大家體驗小龍羊毛氈掛飾制作,感受羊毛纖維在指尖的輕柔可塑。活動開始,社教老師向大家介紹了羊毛氈的基本知識和制作技巧,包括如何選取合適的羊毛氈、如何使用戳針進行塑形、顏色搭配等。隨后,大家以針為筆,用線織夢,通過戳戳、拼接、編織等方式,讓一塊塊普通的羊毛氈變成了形態各異、富有個性的作品。小小的戳針遇上靈巧的雙手,讓你感受色彩與藝術的碰撞,感受傳統民俗的魅力,“針”的很不“戳”!
初四:慶舞良宵——DIY舞龍燈制作
龍的形象源于中國古代的圖騰,它不僅僅被咱們中華民族視為象征,更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待。每當喜慶的節日來臨,人們都會歡快地舞起龍燈,祈求平安和豐收。舞龍已經成為了全國各地漢族的一種民俗文化,充滿了濃厚的傳統氣息。
大年初四,無錫博物院特別為孩子們準備了一場有趣的DIY舞龍燈制作活動。在活動中,社教老師向孩子們講解了中國傳統龍和舞龍的歷史文化,增強了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接著在家長的幫助下,孩子們一貼一拼,完成了舞龍燈的制作。摸摸龍頭萬事不愁,摸摸龍背萬事順遂!瞧,小朋友們手提濃濃國風特色的舞龍燈,瞬間把新年的儀式感拉滿~~
初五:民樂——江南浪漫主義民謠
民樂指用中國古典樂器以獨奏、合奏形式演奏的中國傳統音樂,具有極強的地域特征。這綿延千骨的韻律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濃厚的民族情感,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地創新和蛻變。
大年初五這天,錫博將民樂帶進了星空劇場,當音樂藝術與古老歷史碰撞,從此尋找詩意不必再走向遠方。錫博架起了通往吳地文明的橋梁,帶大家去聽婉轉浪漫的民謠,去品水墨江南的雅韻。
初五:非遺的藝術——民間工藝大師展演秀
中華文化延續著華夏兒女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無錫擁有許多獨特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既展現了民間匠人的高深技藝,又體現了傳統藝術的典雅魅力。
新春佳節之際,我院特邀無錫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工藝大師齊聚一堂,讓觀眾與“非遺”項目零距離接觸,有細膩雅致、工藝精美的惠山泥人;有古樸清雅、韻味十足的留青竹刻作品;有卷幅微小、構思巧妙的精微繡等,真可謂是一場富有年味和文化氣息的藝術盛宴。
初六:評彈——中國傳統主義曲藝
評彈是采用吳語徒口講說表演的傳統曲藝說書戲劇形式。《西湖游覽志馀》中記載:“優人百戲,擊毬關樸,漁鼓彈詞,聲音鼎沸”,可見它早在明代便備受歡迎。
大年初六,錫博本著傳承地方記憶、弘揚民族文化的宗旨,特邀無錫市評彈團在星空劇場為大家展現評彈藝術。優秀的青年演員用婉轉柔美的吳語彈詞,講述著無錫的舊話往事,用說與唱、琴與弦,帶大家醉入江南,尋市井煙火,聽人間故事。
初六:共“響”福昌——手作環保爆竹體驗
鞭炮與桃符、春聯一樣,最早是用來驅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過年時候燃放爆竹就已經形成了習俗?!肚G楚歲時記》中就記載了這個習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惡鬼。”這也是后來人們在春節燃放鞭炮的由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如今我們致力于保護環境、尊重科學,但不妨礙我們從傳統習俗中去體會古人心境。
大年初六,大朋友小朋友們齊聚在無錫博物院,親手制作了一個環保爆竹,雖“無聲”但勝似“有聲”。在過年時贈與親人,不光增進了幾代人之間的感情,而且也融洽了過年的喜樂氛圍。
初七:好戲登場——皮影戲手工diy
“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揮舞百萬兵。三尺生絹做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痹谒稳说墓P下,皮影戲的完成只需要一個簡單的戲臺,在光影的借助下,靈活的手指在幕后用木桿操作影人,講述人世百態和妙趣無限的故事。
大年初七,錫博開展了“好戲登場——皮影戲手工diy”活動。社教老師向大家介紹了皮影戲的歷史起源、發展歷程、制作工藝等,大家聚精會神地聆聽,對這來源于千年前的光影藝術充滿了好奇。隨后,小朋友們在家長的配合下,上色、拼裝,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孫悟空、豬八戒等經典角色誕生。大家禁不住興奮的心情,嘗試著自己演繹皮影戲~~在光影流轉中,聆聽經典故事,感受這一古老藝術生生不息的光芒。
初七:吳風雅樂——評彈、民樂系列新春專場演出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吳儂軟語,說不盡的舊話往事;水鄉澤國,唱不完的民謠歡歌。評彈與民樂,既是江南民間的生活寫照,也是文化傳承的根基與底蘊。
大年初七,無錫博物院舉辦了“吳風雅樂——評彈、民樂系列新春專場演出”。伴隨著弦索叮咚,吳儂軟語,把數不盡的江南風光和說不盡的江南往事與你一一細說,而你則不自覺地沉浸其中,享受著一場視聽盛宴。
初八:龍行千里——創意掛飾手作體驗
中國車掛歷史悠久,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它常以中國結的形式出現在貴族階層的馬車或者轎子中,更有傳言道,此創意來自周公旦,象征著驅兇避險,寓意出入平安。
大年初八,無錫博物院邀請大家來參與“龍行千里——創意掛飾手作體驗”?;顒蝇F場熱鬧非凡,大家精心挑選著車掛飾品,每一款都工藝精湛,質感細膩,讓大家愛不釋手。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也是我們華夏兒女的精神象征,現場觀眾也格外用心,將可愛的“龍”飾品裝點在自己的車掛上,每個人的車掛都是那么的與眾不同、獨一無二,將其掛于車中,讓它陪伴大家的每一次行程,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龍行千里,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