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特別活動| “路轉溪橋忽見”活動回顧
初夏已至,無錫博物院的線下課堂又再度起航啦!在這個梅雨時節,正值第1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錫博特舉辦“路轉溪橋忽見”活動,帶領大家領略江南水鄉中不可或缺的獨特古橋文化、尋訪無錫本地的四座古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橋梁,一種集科學、技術與藝術于一體的兼有實用與觀賞雙重價值的建筑,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幅員遼闊、江河交錯的中國建成的橋梁不計其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各式橋梁,可你是否知道中國有文字記錄的最早橋梁是什么、古代橋梁的形狀有哪些、古代又有哪些著名的橋梁?帶著這些疑問大家跟著社教老師一起梳理了一遍中國橋梁的發展歷史——
在西周春秋的創始時期,我們從《詩經》中領略了一番古人涉水時的感嘆;在秦漢的發展階段,又了解到“磚”的誕生對橋梁發展變革的重要意義。
在唐宋的全盛時期,隋匠李春首創的敞肩石拱橋趙州橋、北宋牢城廢卒發明的疊梁結構虹橋、北宋蔡襄主持建成的筏形基礎、植蠣膠固的泉州萬安橋等眾多巧奪天工的橋梁向大家展現了中國古代工程的卓越智慧。
而到了元明清就不得不提漕運與運河給橋梁帶來的發展,我們無錫的古橋遺存就是一個絕佳的見證。
百聞不如一見,出行第一站我們便來到了古運河上——
有水的地方就有橋,作為江南典型的水鄉澤國,無錫橋梁眾多。穿城而過的古運河便利了交通也帶來了工商業發展的機遇,短短的內河兩岸商貿繁盛商鋪林立,人們或出于交通方便或處于安全往來在這條古運河上修建了各式橋梁,大家乘坐游船看到的便是運河上著名的二十四橋——
行至大公橋,大家就上了岸踏橋了解榮氏兄弟的千橋會出資修建大公橋的始末,切身感受到了近代工商業翹楚發家致富后回饋家鄉的善舉。
大公橋往前便是無錫著名的清名橋,這座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的單孔石拱橋是無錫古時著名的秦氏家族福澤桑梓的善舉。原名“清寧橋”,后為避道光皇帝名諱而改名為“清名橋”。橋身全系花崗巖堆砌而成,橋體保存完整,欄石無缺,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走下清名橋,走入南下塘,我們就來到了無錫另一座著名的古橋——伯瀆橋。說起“伯瀆”二字,老師先給大家科普了一遍泰伯這個對無錫歷史的發展至關重要的人物,讓大家了解了泰伯瀆這一條古老的人工運河,再從橋兩岸的大窯路窯群遺址補充說明了此橋的建造始末,使大家自行體會交通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走完伯瀆橋游覽完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最后一站我們來到了寶界橋,去黿頭渚游玩過的童靴們一定見過它!兩橋平臥在蠡湖之上像兩道彩虹,取李白“兩水隔明鏡,雙橋落彩虹”詩意得名“寶界雙虹”。
數完橋身的60個橋孔,欣賞完兩岸的蠡湖風光,在碑亭前了解了寶界橋建造的歷史、感嘆了一番榮德生與榮智健祖孫建橋的佳話后我們一天的研學旅行也告了一段落,相信大家對中國古橋的歷史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家鄉的這四座古橋也一定給今天的參與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期待我們的下次啟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