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度前身是鴻雁——怪才邊壽民
天氣轉涼,秋已過半,又到了動物貯糧,大雁南飛的時候。鴻雁入畫,由來已久,歷代的詩人、畫家留下了許多表現鴻雁飛、鳴、食、宿的作品。尤其在清代,產生了一位以蘆雁自命、以畫雁名世的杰出畫家——“揚州八怪”之一邊壽民。
邊壽民的簡介
邊壽民(1684年—1752年),初名維祺,字頤公,又字漸僧、墨仙,號葦間居士,晚年更自號葦間老民、綽翁、綽綽老人。他的藝術生涯波瀾壯闊,尤其是在花鳥畫領域,以畫蘆雁聞名于世,被譽為“邊蘆雁”。邊壽民的一生,充滿了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與深刻探索。他雖曾考中秀才,但仕途之路并未能如他心中所愿,于是他將全部的熱情與精力,都傾注在了繪畫之上。
清 邊壽民 蘆雁圖軸 無錫博物院藏
縱172.5,橫90.5
蘆雁圖軸中“葦間居士”字樣
邊壽民與蘆雁圖
邊壽民生于山陽(今江蘇淮安),生處江南水鄉的他,自小就在蘆葦之間玩耍,常常與雁為伴,因此蘆雁也就成為了他最愛描繪表現的對象。為了畫好蘆雁,他特意在蘆葦叢間建成小屋以便自己每日“與雁為伍”,對此,鄭燮還為他創作了一首的七言律詩《淮陰邊壽民葦間書屋》。他在“葦間書屋”每天觀察蘆雁的形體動作和生活習性及造型規律,在長期觀察自然生活的蘆雁之后,將多次寫生與自己的默記相結合進行創作,即以“自然為師”的理念進行的創作。邊壽民充分運用了中國畫的水與墨相融法則,巧妙地運用墨色與體積,用筆與結構結合的畫法,來塑造蘆雁的形象,其表現結構精確,落筆有序自如,墨色變化自然而精美,畫面清秀雅致,是放在當代都令人贊嘆的精品。
清 邊壽民 蘆雁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揚州八怪”的畫家們不僅在繪畫方面有著超越于時代的水平,在書法和詩詞領域也有著很高的藝術成就,邊壽民自然也不例外,在康雍乾時期的江蘇,尤其是蘇北地區,頗有文名。他的詩詞,曾被他的同鄉劉信嘉贊嘆道:“髫齡驚座畏熙公,骨秀神清迥不同”,“吐論縱橫第一流,瀾翻筆底短曹劉”,與周振采(白民)、陸立(竹民)并稱為“淮上三民”,;和當時名流方苞、沈德潛、鄭燮、金農等時有文聚往還,被譽為“吐棄凡近,力宗豫章”的“曲江十子”之一。他現存文學作品多為題畫之作,包括詩、詞、文、賦等多種文體,其中詩詞數量最多。其書法成就也很高,但僅見于其諸多作品中的題識,《淮安府志·人物傳》稱其師法鐘太傅(鐘繇),用筆灑脫,飄逸自然,詩畫配合非常和諧,由此可見邊壽民的繪畫作品亦是詩、書、畫的綜合體。
清 邊壽民 蘆雁圖扇頁 故宮博物院藏
邊壽民是一位離群所居、孤傲自賞的文人畫家,他的人品、藝品,哪怕是在“揚州八怪”中,也算是獨具風采。秦祖永稱其作品:“翎毛花卉,均有別趣。潑墨蘆雁尤極著名。所見不下十余幅,筆意蒼渾,飛、鳴、游泳之趣,一一融會毫端,極樸古奇逸之致。蘆灘沙口,生動古勁,有大家風度……潑墨蘆雁創前古所未有”,并把邊壽民的作品列為神品,可見邊壽民的繪畫藝術在當時就具有相當影響力,但他依舊選擇一生清貧。有人勸他“一游都門,可博進取”,但邊壽民卻只是一笑置之,他寄情于蘆雁,來表達飽受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經歷風霜的自己。他將自己的靈魂化為了筆下的蘆雁,春去秋來,似乎從未真正離我們遠去。
參考文獻:
1.清代畫家邊壽民及其《蘆雁圖》 作者:王飛玉 出處:《文博》 2008年第5期74-75,共2頁
2.怪才邊壽民 作者:吳越濱、付佳佳 出處:《美術大觀》 2015年第4期36-38,共3頁
3.揚州八怪之邊壽民的題畫詩詞 作者:王榮華 出處:《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7年第4期69-74,共6頁
4.落墨草草 神氣迥出——邊壽民《蘆雁》通景屏賞析 作者:吳鄭杞 出處:《中原文物》 2010年第3期106-108,共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