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畔生輝——無錫博物院藏明代金耳飾精品賞析
耳飾是佩戴在耳朵上的飾品。作為首飾的一個門類,耳飾的歷史可追溯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最有代表性的耳飾稱為“玦”,形狀為有缺口的圓環(huán)形,多為玉制,并成對出現(xiàn)。進入秦漢以后,中國漢族聚居區(qū)對耳部佩戴裝飾物不再流行,直到宋代耳飾在觀念上才再次普遍被人們接受,而真正在使用上普及則大約要到明代。明代第一次把耳飾的形制納入皇家服飾制度規(guī)范,《明史》卷六十七《輿服三》所列品官命婦冠服即有耳飾,這使得宮樣耳飾在明代始終為人們所追羨和效仿。
從明代墓葬出土文物并結合明人畫像及文獻資料,可以將明代耳飾大致分作三類:其一耳環(huán),用作簪戴的環(huán)腳很長,呈細彎鉤“S”狀,多為已婚婦女在出席正式場合中佩戴;其二耳墜,上半部分多為一貫耳圓環(huán),環(huán)下懸掛可以搖晃的墜飾,常為未婚少女或燕居常服時佩戴;其三丁香,小型金屬耳釘,可于釘頭鑲嵌珠玉裝飾,小巧輕便,適于家常佩戴。
在明代,地處江南的無錫經(jīng)濟繁榮、商業(yè)發(fā)達,豪門富戶、士紳商賈云集,遺留了大量珍貴的資料,特別是歷年考古出土、流轉征集的明代金銀首飾,集中反映了當時首飾的高貴華麗、工藝的高超精湛、佩戴的細致講究。無錫博物院收藏了一批精美的明代各類首飾,現(xiàn)挑選并介紹其中極具代表性的耳飾精品,藉此遙想當年“熠熠生輝”的錦繡繁華。
明葫蘆形金耳環(huán)
“S”形環(huán)腳下用金絲繞成螺旋形,下接一倒覆荷葉和四片蕉葉,再下接“摺絲”葫蘆。
明葫蘆形金耳環(huán)
“S”形環(huán)腳似葫蘆蔓,下接微翻卷葉紋,再下接八棱形空心葫蘆。
明葫蘆形金耳環(huán)
“S”形環(huán)腳,下接微翻卷葉紋,再下接純金光素實心葫蘆。
葫蘆形環(huán):是明代最為常見、非常流行的一種耳飾款式。金葫蘆環(huán)的制作方法多種多樣,展現(xiàn)了當時細金工藝的精湛技法。
明嵌寶水晶葉形金耳環(huán)
“S”形環(huán)腳下用金絲繞成螺旋形,其下焊接兩只對稱的嵌寶金蝴蝶,下用金絲綴六片金葉,再下接長茄形水晶墜。
明童子攀蓮金耳環(huán)
“S”形環(huán)腳,捶揲焊接而成,下為丫角小兒立于荷葉上,手持并蒂蓮一支,有花兩朵,一盛開,一含苞待放。
明招財童子金耳環(huán)
“S”形環(huán)腳,造型為招財童子作立狀,手執(zhí)銅錢,腳踩花瓣。
明鑲玉人物紋金耳環(huán)
“S”形環(huán)腳,用金絲扭制而成,墜飾為雙層仰蓮上串飾一尊拱手玉雕佛像,佛像上方是四朵五瓣花,原鑲嵌珠寶、現(xiàn)已脫落。
明仙人神獸形金耳環(huán)
“S”形環(huán)腳。造型為仙人騎鹿紋樣,人物頭束高髻,其一手執(zhí)靈芝,另一手執(zhí)葫蘆,坐于四肢臥地的鹿身上。
明金耳環(huán)
環(huán)腳較長,上端較細,下端較粗的“S”形,光素簡潔。
明嵌寶梅花紋金耳環(huán)
環(huán)腳較長,下接一只嵌寶蝴蝶,再下接一朵嵌寶梅花,原嵌珠寶,現(xiàn)已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