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永久珍藏的財富
無錫日報訊 (記者單紅)
提筆,沉思,揮毫落筆。昨天下午,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開始了自己在無錫的創作。
慢慢構思,輕輕勾勒,三筆兩筆,線條飄逸,墨色在宣紙上漸漸暈開,或淡或濃,意境寫意,人物神韻頓現。“呀,肯定是西施和范蠡。”圍觀的人群中,很快作出這樣的判斷。
大家就是大家。“雖然是水墨畫,但卻能從中看出五彩繽紛。因為畫面的語言太豐富了。”一位帶女兒觀看馮遠創作的家長,連說能在現場觀摩大師作畫,機會實在難得。
自下午三點零五分落筆,一個小時左右,一幅以范蠡西施傳說為素材的水墨畫躍然紙上,線條、墨色、構圖,均為上品。落款、收筆、蓋章,“這樣的作品,不至于顯得草率。”這位中國當代的著名畫家如此點評自己的即興創作。而馮遠所作這幅題為“太湖歸隱圖”的作品,成為《盛世丹青》“百米長卷”書畫筆會結束后,由無錫博物院收藏的50多幅珍品之一。
這樣的場景難得一見:無錫博物院大廳,百米長卷一字形鋪展,50多名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在現場一起揮毫潑墨,其中不乏廖靜文、馮遠、閆汝勤、雷正民、張平良、王同仁、劉春華、陳傳席、徐慶平、許俊、高云、言恭達、丁杰等中國書畫界知名人士。
云集中國當代書畫名家的筆會,引來眾多書畫愛好者。雖然即興潑墨,但大家們顯然有備而來。馮遠告訴記者,之所以將范蠡西施當作創作題材,一是因為西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二來愛情主題自古是創作的題材,三是這段故事與無錫有關。更為重要的是,他的創作靈感源自于在吳文化節開幕式當晚觀看了由無錫歌舞劇院創排的大型民族舞劇《西施》。將這樣一幅佳作留在無錫,馮遠可謂用心創作。
徐悲鴻夫人、北京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廖靜文先生的桌前,總是聚攏了太多的人氣。不顧年事已高、舟車勞頓,廖靜文揮毫書就“光輝燦爛”四字。無錫徐悲鴻藝術展館順利成立,徐悲鴻弟子暨中國書畫名家展以及《盛世丹青》“百米長卷”書畫筆會得以展出這么多大師的作品、召集這么多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來錫即興創作,得益于悲鴻大師的感召力,更得益于廖靜文與其子徐慶平的鼎力支持。
這么多大師作品展出、這么多大家即興揮毫,是中國書畫界的盛事,更是無錫文化的喜事。更難能可貴的是:50多位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即興創作的50多幅作品,由無錫博物院永久收藏,大大豐富了博物院的館藏書畫。與此同時,無錫徐悲鴻藝術展館開館,為大師在家鄉設立了一個固定的展出窗口,成為弘揚、傳承、研究大師藝術作品的新平臺。因此,對無錫來說,無論無錫徐悲鴻藝術展館開館,還是50多幅留在無錫的墨寶,都是一筆值得永久珍藏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