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意寄物形祈祥瑞”之植物紋(壹)
從古至今,中國人對花草樹木就有特殊的喜愛,人們賦予植物美好而豐富的文化意象,形成了極具民族特色和深刻內涵的文化符號。在今天的微課中,我們將選取蓮花紋和牡丹紋這兩個常見植物紋飾,解讀它們的發展歷程和衍生的寓意,帶領大家認識文物中的“植物花語”。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蓮花
蓮花,一直盛開在中國人的文明記憶里。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中曾發現過距今七千多年的蓮花花粉化石,河南仰韶遺址中也出土過五千多年前的碳化蓮子。在歷史文明的長河里,搖紅吐翠的蓮花,不僅是文人墨客筆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君子,也是善男信女心目中圣潔超然、明心見性的靈魂皈依。
我國將蓮花作為裝飾紋飾大約始于西周時期,主要運用在青銅器上。在陜西省扶風縣任家村窖藏中出土的西周晚期梁其壺上,我們就能看到蓮花的身影。它的壺蓋被鑄造成蓮花瓣的形狀,蓮瓣中央有一只小牛臥于壺蓋之上,正好成為壺鈕,造型精巧靈動。
西周 梁其壺(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秦漢時期,蓮花因其生于水中的習性被人們認為具有“辟火”之效。此外,秦朝崇尚“水德”(古代陰陽家稱帝王受命的五德之一),《秦始皇本紀》中就有“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的記載。蓮花作為水生植物,也備受時人推崇。蓮花紋多被運用于宮室、墓葬之中,出現在瓦當、畫像磚等建筑材料之上。蓮花紋的花瓣數量較之以前減少,主要以象征“四方八位”觀念的四瓣、八瓣居多。
秦 蓮花紋瓦當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的佛教已遍及大江南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佛教的興盛也帶動了佛教藝術的繁榮發展。佛教對蓮花推崇備至,認為它是智慧的化身,象征著吉祥、圣潔。佛教的宇宙觀也和蓮花有密切的關系,《華嚴經》中就認為一切世界都包藏于香水海中的大蓮花之上,故稱華藏世界。這一時期,佛寺、石窟之中大量采用蓮花紋,寺院瓦當、墻壁、藻井、拜墊、造像上,各種蓮花圖案隨處可見。
蓮花也盛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瓷器上,蓮花尊因其主要以上覆下仰的蓮花為飾而得名。這件出土于河北的青釉蓮花尊形體高大,紋飾繁縟精美。尊上裝飾有蓮瓣、團花、飛天等等紋樣,堪稱北朝時期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
南北朝 青釉蓮花尊(故宮博物院藏)
唐宋以后,蓮花的形態出現了更多的變化。尤其到了宋代,佛教的世俗化、理學的建立、花鳥畫的成熟使得蓮花紋逐漸退去佛教色彩,與宋代的審美情趣相結合,蓮花從正面開放的形態轉變為寫實風格。
北宋 定窯白釉蓮花紋盤(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北宋 龍泉窯青瓷蓮瓣紋蓋瓶(浙江省博物館藏)
元代至清代,蓮花紋衍生出多種形式,如纏枝蓮、一把蓮等。蓮池里的游魚、水禽也“飛”入蓮花紋之中,富有生活氣息的荷塘風光成為了主題紋飾。這種池塘小景被稱為“滿池嬌”。
元 景德鎮窯青花滿池嬌紋花口盤(故宮博物院藏)
明 青花纏枝蓮紋蓋罐(故宮博物院藏)
清 “成化年制”款青花蓮花紋瓷雞心杯(無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