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盛世華彩——清“大清乾隆年制”款霽紅瓷盤賞析(貳)
02.盛世華彩
直至明宣德年間,景德鎮匠人才燒制出從色澤和純度上都超過了鈞窯的“紅色”,這便是“霽紅”。關于它,還一個神秘的傳說:
相傳有一天,宣宗皇帝身著大紅色披風在花園觀花,不經意間發現身后宮女端著的白瓷杯在陽光的照射下,如紅寶石般鮮紅明亮,宣宗看晃了神,仔細一瞧才發現是自己的紅袍被陽光照射,反光在瓷杯上。于是他詔令景德鎮的督窯官馬上燒造紅釉瓷,他想要用一套鮮紅色的瓷器來祭奠日神。但是窯工們多次試驗,仍然燒不出令其滿意的紅釉祭器。督窯的太監每日訓斥、鞭打窯工,甚至將一部分人下獄,以殺頭之罪威脅。
翠蘭的父親便是入獄的老窯工之一,翠蘭眼見大禍臨頭,因擔心其父,悲憤之下竟縱身跳入熊熊窯火之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議暴行。兩天后,當窯工們打開其焚身的窯爐時,驚奇地發現呈色如鮮血般的紅色祭器燒成了,人們都說這是被翠蘭的血染紅的。而后為了紀念以身祭窯的翠蘭,窯工們在封窯門時,還會用磚砌成少女的形象。
《歷代名瓷圖譜》中這樣評價“霽紅”:紅而不艷、鮮而不過,釉面不流,裂紋不出。
紅而不艷 ,鮮而不過指的是霽紅呈現的是悅目的血紅色調。在工藝處理上,鈞紅的前釉層很厚,有1.5-2.5mm,釉料在燒成過程中流動性大,成瓷后的厚度只有0.2-0.3mm。但祭紅的釉層較薄,只有鈞紅的三分之一。而銅紅釉表層在燒成過程中易被氧化,因此較厚的表層釉可以保護內層紅色的形成。且鈞紅釉是先燒制再施釉,坯體的高溫物理反應已基本完成,釉面在燒成過程中受到的影響較小,而祭紅釉是先施釉再燒制,因此坯體在燒成過程會受到程度不同的損害,故而祭紅比鈞紅成品率低。
釉面不流指的是不脫口,壩子不粘墊餅。若脫口,瓷器的口沿部分沒有紅釉,會露出胎體顏色。不脫口,口項與底壩才能出現美麗的燈草邊。(燈草邊:燒制時,釉層在高溫熔融狀態下自然垂流,致使釉層變薄,透出胎色)。壩子不粘墊餅指的是因釉層薄,所以燒制過程中垂流下來的釉少,因此不需要磨壩子。(壩子:器物圈足;墊餅:墊燒工具)。
裂紋不出指的是熱穩定性較好。氧化鉀和氧化鈉在釉料中含量的多少是能否使銅呈現紅色的關鍵,添加的少,難以呈色,添加的多,會提高膨脹系數,使表面出現裂紋,成為紋片釉,這是相互矛盾的,但霽紅釉突破了這個難題。
03.百花齊放
明代晚期,霽紅釉的燒制技術突然失傳,之后的歷代皇帝都曾不惜財力燒制霽紅,無奈這種殷紅的瓷器,如同神話中的寶物般難得,于是這期間出現了珊瑚紅釉、豇豆紅釉、胭脂紅釉等顏色,也可謂是“燦爛奪目、爭奇斗艷”了。
珊瑚紅釉是康熙時期燒制成功的低溫鐵紅釉,盛行于雍正、乾隆朝和嘉慶初期。釉色均勻閃黃,釉面均勻光潤,堪與紅珊瑚媲美,故稱“珊瑚紅”。胭脂紅釉從歐洲轉入,我國創燒于康熙末年,雍正時產量最大,質量最精。呈淡玫瑰色,光亮透明,頗如婦女化妝所用胭脂,故又名“胭脂紅”。豇豆紅釉清朝康熙時銅紅釉名貴品種之一,屬高溫釉。色澤千變萬化,色調柔和淡雅,因紅釉中透露著深淺不一的斑點和綠苔,故稱“豇豆紅”。
參考文獻:
《康熙時期高溫銅紅釉瓷器的分類與分析》高冉
《瓷爍丹霞——淺談古代紅釉瓷器》戴佳璐
《論明代永樂紅釉瓷的釉色美》聶銘潔
《紅釉瓷器考》王莉英
《廣西故事公眾號》廣西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