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爐:古代人的“掌中寶”
松灰籠暖袖先知,銀葉香飄篆一絲。
頂伴梅花平出網,展環竹節臥生枝。
不愁凍玉棋難捻,且喜元霜筆易持。
縱使詩家寒到骨,陽春腕底已生姿。
——清·張劭《手爐》
凜凜寒冬,羽絨服、熱水袋、暖寶寶……想必不少小伙伴的“防寒裝備”都已就位,各種御寒措施一應俱全。那么在此之際,古人是如何御寒取暖的呢?為此,他們設計了一種專門捧在手上的取暖神器——手爐,后來成為文房、民間乃至舊時宮廷廣泛使用的取暖工具。
《甄嬛傳》中娘娘們使用的銅手爐
手爐既可以捧在手心上,也可以籠進袖內,所以又名“捧爐”、“袖爐”;因爐內裝有炭火,故也稱“火籠”。手爐在我國歷史悠久,但論其起源,說法不一。一說源于楚國,楚地潮濕,楚人將香草放入帶孔的熏爐中焚燒散氣,繼而發明手爐。另一說源于隋代,隋煬帝南下揚州時,正逢嚴寒天氣。江都縣官許伍為討好隋煬帝,命匠人趕制一副手爐,內置火炭,獻給煬帝取暖,煬帝稱之為“手爐”。但此二種說法目前并未被證實。
據《中國文化知識精華》介紹,唐代已開始出現銅手爐,只不過僅限于少數官宦人家使用。明清時期,手爐的制作工藝達到頂峰,我們從存世的實物、史料與文學、書畫作品中,不時可以尋覓到佐證。據江、浙、滬手工業志介紹,當時江南一帶制爐作坊不下千家,出現了張鳴岐、潘豐祥、趙一大等名噪一時的制爐名匠。他們制作的手爐,格調高雅,精美絕倫,形、藝、韻、意俱佳,堪稱工藝品中的珍品。
清 陳枚《月曼清游圖》冊·寒夜探梅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陳枚《月曼清游圖》冊·踏雪尋詩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無錫博物院藏清“張鳴岐制”款銅手爐,長14.5厘米,寬11厘米,高7.5厘米,重561克。爐為紅銅,爐身呈海棠形,光素無紋,使用痕跡明顯。為方便隨身攜帶,爐身與提梁接口用鉚釘牢牢固定,并迎合整體造型設計成海棠形,十分素雅。無足平底,底中間鏨刻“張鳴岐制”四字一行陰刻篆書款,字形方正,線條流暢。橢圓形爐蓋刻有鏤空的幾何紋、花卉紋、連珠紋等,紋飾呈對稱式分布,細密有規律,靈透輕盈。近口緣處設子母口,可與爐身蓋合,嚴密緊實。整體造型,光潔圓渾,精巧而古樸,手感沉實,觀賞性與實用性兼備。
清 “張鳴岐制”款銅手爐 無錫博物院藏
爐蓋
款識
張鳴岐,“嘉興人,善制銅手爐,質勻花紋工致,以足踹之不癟,一時重之,呼為張爐,朱彝尊嘗詠之”。他制作的銅爐可與時大彬的紫砂壺媲美,當時有“大彬壺,鳴岐爐”的美譽。清人彭孫遹曾在《金粟閨詞》詠其溫爐云:“薄寒初薦錦氍毹,朔氣空中通坐隅。不惜馬蹄金一餅,鴛鴦湖畔鑄張爐。”
《辭海》記載:“冬日暖手的小爐,多為銅制,”少數用銀、瓷、鐵等制成。手爐由爐身、爐蓋(爐罩)、提梁組成。爐身用來盛放火炭與炭灰,爐蓋上設小孔,用以通風并散熱,提梁以便握持、攜帶。手爐造型豐富,做工精美,有圓形、方形、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燈籠形、魚簍形、梅花形、海棠形等;爐身和爐蓋上的紋飾極為豐富,通常爐身采用雕鑿和鏨刻工藝來表現福祿壽喜、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等題材;爐蓋通常采用鏤空和鏨刻工藝制成各種規則的幾何圖案及“五蝶捧壽”、“梅蘭竹菊”、“喜上眉梢”等吉祥紋飾,表達了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 畫琺瑯開光手爐 故宮博物院藏
手爐不僅可以取暖,而且有焚香的功能。《紅樓夢》十九回寫道:“襲人……向荷包內取出兩個梅花香餅兒來,又將自己的手爐掀開焚上,仍蓋好,放在寶玉懷里。”每到寒冬之時,古人喜歡將香料隨炭餅一并放進爐內,一爐兩用,既能帶來融融暖意,又可怡情悅性。做工精美的手爐,還被文人雅士當做書齋清玩,是冬季幾案上的常備雅器。《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箋》中有一段記載:“焚香攜爐,當制有蓋透香,如倭人所制空罩蓋漆鼓熏爐,似便清齋焚香,炙火熏衣,做烹茶對客常談之具。今有新鑄紫銅有罩蓋方圓爐,式甚佳,以之為袖爐,雅稱清賞。”手爐,儼然成了既實用又能把玩的藝術品,它曾陪伴多少文人雅士度過寒冷的漫漫長夜,又在枯燥的讀書生涯中,平添了幾許“紅袖添香添暖”的溫情。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手爐逐漸失去了使用價值,但它凝聚著中國歷代手爐匠人的卓越智慧,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金根源、張正望編著:《中國民間手爐鑒賞》[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 2008.11。
姜晉、潘嘉來著:《中國傳統手爐》[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05。呂佳著:《古人的日常生活 把玩》[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22.05。
李豫閩主編:《中國設計全集 第17卷 用具類編 民俗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