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遇“建”南隅古寺?瓦當①
時間: 2024年04月20日 瀏覽次數:
2033
瓦當是傳統建筑的記憶符號,在飛檐上遮擋風雨,于棱角處美化屋頂。它也是華夏民族的文化遺產,在落日余暉下看盡炊煙裊裊,于風云變化時歷盡戰火硝煙。任歲月流轉,瓦當終立于孤寂之處,護佑一方。
本篇微課將從“南隅古寺——南禪寺”的建筑風格展開,結合院藏瓦當文物及拓瓦當拓片軸,為大家講述其演變史,從而了解精美紋飾刻畫的民眾心理,解讀古老文字反映的社會面貌。
古寺——南朝舊夢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江南春》
詩人杜牧所言“四百八十”之數是為虛指,實際南朝的寺廟建筑數量遠不止此,僅梁代就有2846座,其中位于都城建康(今南京)的就有700余座。而歷經風云戰亂,現今留存者據考已不過半。因此,被譽為“江南最盛叢林”的南禪寺,如今仍然香煙繚繞,門庭若市,實屬不易。
南禪寺始建于南梁太清元年,因地處無錫南隅,故得名“南禪寺”。在唐武宗會昌年間、太平天國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該寺皆受到過不同程度的損毀,修復后部分結構保留了唐代建筑特色。寺內的妙光塔,始建于北宋年間,頻繁受災后得以修復,如今保留了明清時期建筑風格。
南禪寺
參考文獻:
《以文興商 以特興市——南禪寺文化商城開發建設的思考》許衛國
《略談明清瓦當類型與圖案》呂慧媛 李靜
《淺析漢代文字瓦當工藝之美》陳晟
《圓: 漢代文字瓦當的審美意味》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