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課堂|“梨園”的由來
“梨園弟子白發(fā)新,椒房阿監(jiān)青娥老”——白居易的《長恨歌》
“梨園”的稱呼從何而來?戲曲又怎會和“梨”扯上關系?今天我們就來理一理。
“梨園”的由來
舊時稱戲劇界為“梨園”、戲曲演員為“梨園弟子”,把幾代人從事戲曲藝術的家庭稱為“梨園世家”。但“梨園”在唐朝誕生時,歌舞、說唱、戲曲等還沒有這么明確的區(qū)分,籠統(tǒng)歸之于音樂。所以,最早的梨園子弟包括歌兒舞女及演奏者。
唐朝的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音樂的作用,早在建國之初,就在隋“九部樂”的基礎上在宮廷設置了“十部樂”。分別是燕樂、清商、西涼、高麗、扶南、龜茲、疏勒、康國、安國、高昌十部,除清商是南朝以來的雅樂,燕樂是新作外,其余八部幾乎全部來自西域或域外各民族的音樂,為唐代社會各階層所接受,當時創(chuàng)作流行的一些曲目甚至傳到了國外。《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
唐玄宗是一位政治上非常有作為的皇帝,在他的統(tǒng)治下,唐朝進入了開元、天寶長達40余年的鼎盛時期。他還是個多才多藝的天子,善騎射,通音律,其中尤為突出的是他的音樂才能。在公元714年大力提倡音樂、戲曲,并選定“梨園”作為活動場所,由此梨園的性質發(fā)生了變化,由一個單純的果木園圃,逐漸成為唐代的一座“梨園子弟”演習歌舞戲曲的地方。不光如此,唐玄宗能作曲、擅奏樂,挑選了三百樂工、數(shù)百宮女,在聽政之暇,親自在宮中的梨園和宜春院進行專門訓練。據(jù)說,當絲竹管弦排練時,即使有一聲錯誤,他都能聽出來加以糾正。玄宗還為梨園搞過創(chuàng)作,并經(jīng)常指令當時的翰林學士或者有名的文人編纂節(jié)目,如詩人賀知章、李白等都曾為梨園編寫過上演的節(jié)目。每逢節(jié)慶,宮中舉行演出時,玄宗會親自鼓勵上場的演員:“好好作,莫辱沒三郎(自稱)”。所以,這些藝人被稱為“皇帝梨園子弟”,“梨園”這個名字也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你知道嗎?
無錫博物院里也有“戲劇”的蹤影
現(xiàn)代戲文“雙珠記”泥塑
現(xiàn)代蔣子賢塑、陳毓秀彩戲文“野豬林泥塑”
還想了解更多嗎?
歡迎來到無錫博物院一睹它們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