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雕刻在時光里的記憶——絲網版畫
我們常常會見到印有各式各樣圖案的衣服、包包、名片、杯子等等出現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這些圖案有清新可愛的,也有華貴高雅的。那么,它們都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
這些有趣的圖案都和我們四大藝術門類中的“版畫”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版畫分為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孔版就是我們所說的絲網版,今天,我們要帶大家了解的就是“絲網版畫”。“絲網版畫”顧名思義,是借助絲網制作而成的版畫,也被稱作“漏版印刷”。直白地說就是將顏料從一張絲質材料上通過刮板,最終漏到紙或布上。這種材料類似于大家熟知的絲襪,當然絲網的韌性和細密程度都遠比絲襪要好很多。
絲網網版
作為一種印刷方法,它起源于中國,其歷史是所有版畫印刷中最為悠久的。公元前500年,敦煌千佛洞中的佛教壁畫,即有孔版制作的杰作。在秦漢時期中國就已經在使用夾纈印花,用鏤刻板對布料進行染色。這些都可以算是絲網版畫的鼻祖。直到隋代大業年間發展成了絲網印花,用繃有絹網的框子進行印花。
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代表最早的的印花技術的敷彩紗局部 后來傳至日本,日本奈良時期的友禪染色法,可以說是現在絲網印版的雛型。
型友禪印染技術法
1905年英國人薩曼爾·西蒙正式用絹布制作絲網版,在1907年獲得了網版印刷的第一個專利,揭開了現代網印的序幕,并逐漸變成了在商業印刷和海報制作方面常用的手法。1915年第一張感光絲網版在美國試制成功,使網版印刷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絲網版畫原理
事實上絲網版畫還非常年輕,直到20世紀30年代左右才真正在藝術創作中被運用。一開始絲網版畫在藝術圈是有爭議性的,因為絲網版畫商業氣息太重,很多藝術家不愿意使用。直到美國政府于1940年成立“美國絲網版畫協會”積極推廣絲網版畫,才逐漸吸引一些藝術家轉向絲網版畫創作讓絲網版畫脫離商業成為一個藝術門類。
1960年波普藝術橫空出世才真正讓絲網版畫火起來。曾與商業美術有著血緣關系的絲網版畫,與流行符號一拍即合。著名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大規模復制流行明星瑪麗蓮·夢露的圖像,這成為波普藝術的代表作品。
1962安迪·沃霍爾《瑪麗蓮·夢露》
當然除了沃霍爾之外,還有很多藝術家也進行這方面的創作。包括同樣對美國流行文化感興趣的羅伯特·勞申伯格,他創作的絲網版畫經常取材于雜志,報紙和電視。
1964 羅伯特·勞申伯格
又比如說日本當代藝術家像草間彌生和村上隆。草間彌生作為日本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她作品中標志性的波點南瓜早已變成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她的多幅波點南瓜作品都是絲網版畫作品。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絲網版畫這個創作媒介是和波普藝術是互相成就的。
草間彌生《南瓜系列(黃)》
絲網版畫打破了版畫與其他藝術媒介交流的障礙性,給予了藝術家對材料選擇的無限的可能性。也賦予了藝術更大的傳播性,讓藝術真正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