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遺珍展上新!元代古卷《虎丘晴嵐圖》等五件筆墨珍品開展!
“金匱遺珍——無錫博物院典藏精品文物展”自2025年5月1日開展以來,受到廣大觀眾朋友的喜愛與好評,成為觀眾欣賞無錫博物院珍寶的首選展覽。為更深入挖掘無錫博物院藏品故事,讓更多觀眾了解江南文明的綿延脈絡與發展軌跡,“金匱遺珍——無錫博物院典藏精品文物展”已設為長期展覽,并不定期更換部分展品。
此次,金匱遺珍展迎來首次展品更新,上新的五件文物為:《元崔彥輔紙本墨筆虎丘晴嵐圖卷》《清王澍行書臨右軍天賜帖軸》《清方士庶唐寅詩意圖軸》《清華嵒書畫合裝軸》《現代何香凝、經亨頤梅竹圖軸》。
元 崔彥輔 紙本墨筆虎丘晴嵐圖卷
縱20 cm,橫68 cm
國家一級文物
元代崔彥輔的《虎丘晴嵐圖卷》于2012年由華氏后人捐贈。
崔彥輔,一名彥輝,字遵暉,錢塘(今杭州)人,相傳為趙孟頫的外甥,一說曾外孫,隱居賣藥以活,善篆、隸、詞賦,畫筆亦超逸。傳世作品不多,另見于上海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等館藏。
本圖純用水墨,多短筆皴擦與濃淡結合的點苔,與同時期元四家多用長筆密皴的風格有相當的不同。其筆墨線條松秀鈍拙,少渲染,其清虛疏宕的風格用以描繪虎丘水鄉景物,十分相得。在繪圖風格與模式上,已開早期吳門派之先河。落款為至正六年(1346),書法為楷體,氣息純正,近于初唐虞體。后有陸治、陸師道、文嘉、黃姬水等13人題跋。
虎丘晴嵐圖卷之題跋
(因展廳空間有限,題跋未全部展開,展板上作詳細解讀)
畫前引首為清人胡枚以玉箸篆書“虎丘晴嵐”四字。胡枚,生卒年不詳,字梁園,浙江人,乾隆年間進士。引首右下鈐“深柳讀書堂”朱白文方印,左鈐“胡枚之印”白文方印、“黔陽學使”朱文方印。
畫左題跋首先為陸治楷書七律一首。陸治(1496-1576),明代畫家,江蘇蘇州人,字叔平,號包山。好詩及古文辭,善行、楷,尤心通繪事。款下鈐“陸氏叔平” “有竹居”白文方印。
陸師道行書七律一首。陸師道(1510-1573),明代官員、學者。字子傳,號元洲,后更號五湖。江蘇蘇州人。嘉靖年間進士,家居十四年師事文徵明??钕骡j“陸師道印”白文方印、“戊戌進士”朱文方印。
錢穀楷書五律二首。錢穀(1508-1587),字叔寶,自號罄室,江蘇蘇州人。游文徵明門下,山水爽朗可愛,蘭竹兼妙。善書,行法蘇,篆法二李,小楷法虞、歐。錢穀題詩右側鈐“詠花”朱文長圓印。
陸安道行草七律一首。陸安道,江蘇蘇州人,陸師道弟,亦善書??钕骡j“陸氏子行”朱文長方印。
文嘉行書七律一首。文嘉(1501-1583),字休承,號文水,文徵明仲子。書右鈐“詠花”朱文長圓印??钕骡j“文氏休承”白文長方印、“蕭閑齋”朱文長方印。
文仲義行楷七律一首。文仲義,字道承,號梅灣山人,江蘇蘇州人,文徵明族侄??钭筲j“詠花”朱文長圓印,款下鈐“文氏道承”白文長方印、“□”白文長方印。
張鳳翼行草七絕一首。張鳳翼(1527-1613),字伯起,號靈虛,別署靈墟先生、冷然居士。蘇州人。為人狂誕,擅作曲,曾為《水滸傳》作序。款下鈐“杜圻山樵”白文長方印、“張伯起”白文長方印。
王穀祥行書五律一首。王穀祥(1501-1568),字祿之,號酉室,蘇州人。嘉靖八年(1529)進士,官吏部員外郎??钕骡j“祿之”朱文長方印、“冢宰之屬”白文長方印。
周光楷書七言律詩一首。周光字韜叔,江蘇蘇州人。書法出陳淳。詩右鈐“詠花”朱文長圓印。款下鈐“青嶼外史”朱文長方印、“韜叔氏”白文長方印。
沈大謨楷書七律一首。沈大謨,字禹文,江蘇蘇州人??钕骡j“禹文父”白文長方印、“茂苑玄少”朱文長方印。
福懋行楷七律一首。福懋,明代僧人,字大林。江蘇蘇州人,嘗游文徵明之門。款下鈐“沙門福懋”朱文長方印、“懋道人印”白文長方印。
黃姬水楷書五律一首。黃姬水(1509-1574),初名道中,字致甫,又字淳父。江蘇蘇州人。早年侍文徵明,書法學祝允。詩右鈐“詠花”朱文長圓印??钕骡j“淳父”朱文長方印、“士雅山人”白文長方印、“凝碧亭”朱文方印。
覺阿行書七律二首。覺阿未詳何人,落款癸卯三月,從紙墨推測,當為1903年??钕骡j“覺阿禪意”朱文長方印。
清 王澍 行書臨右軍天賜帖軸
縱128.5 cm,橫61 cm
國家二級文物
王澍,江蘇金壇人,清代著名學者、書法家,其書法以凝重醇古的藝術個性為世人稱道。此帖臨摹王羲之書,用枯渴之筆寫清腴之字,表現出古雅趣味與深厚造詣。
清 方士庶 唐寅詩意圖軸
縱112 cm,橫27 cm
國家二級文物
方士庶(1692—1751),字循遠,一作洵遠,號環山、小獅道人,一作小師道人,新安(今安徽歙縣)人,寓居揚州。善詩,工山水,山水師法“婁東派”名家黃鼎,用筆靈動,氣韻駘宕,時稱妙品。兼善花卉寫生,亦有生氣。得意之作,皆鈐“偶然拾得”小墨印。
此圖根據唐寅詩意而作,作于乾隆戊辰年(1748),作者時年五十七歲。畫中遠處山勢高聳,近處修竹環繞,水汽迷蒙,一草廬掩映其中,一條小徑蜿蜒曲折通向屋前,溪水自山谷而來,匯聚于此。此圖用筆兼工帶寫,山石以靈動多變的筆法勾勒,草廬與修竹則用筆較為工致。整體設色淡雅,氣韻空靈,刻畫出清靜雅致的山谷幽居環境。畫心右下角鈐“偶然拾得”小墨印,可知為其得意之作。裱邊有鄭文焯跋語。
清 華嵒 書畫合裝軸
字:縱19 cm,橫13 cm
畫:縱20 cm,橫14 cm
國家二級文物
華嵒(1682—1756),初字德嵩,更字秋岳,號白沙道人、新羅山人、離垢居士等,福建上杭人。早年家貧,出身于民間畫工,后流寓杭州、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畫派代表人物之一。工畫人物、山水、花鳥、草蟲,脫去時習,力追古法。華嵒不僅善畫,還兼善書法,能作詩,被譽為有“三絕”之才。
此軸為華喦楷書與設色山水合裝,上方為其書法,所書內容為“養生”詩一首,其書法上追鐘繇、虞世南,近學董其昌、惲壽平,穩健秀麗,樸實自然。下方山水畫,左上角題“書聲清秀竹,秋氣淡凝山”,描繪深山之中,書屋掩于翠竹之間的清幽之景。整體設色清新淡雅,作者以圓潤流暢的長線條來勾勒山體形態,再施以赭石、點苔,山形略帶扭曲夸張,富有新意。
現代 何香凝、經亨頤 梅竹圖軸
縱134.5cm 橫32.5cm
國家二級文物
何香凝,廣東南海人。工書畫、詩文,尤工畫虎與松梅。曾任民革中央主席、中國美協主席等職。經亨頤,字子淵,號石禪,晚號頤淵。教育家,書畫篆刻家。兩人既為摯友,又為姻親,關系緊密。此為何香凝1921年與經亨頤合作作品,畫面中梅枝虬結入畫,墨竹蒼勁有力,方寸之間盡顯作者的氣節與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