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巖畫――歲月無語唯石言(壹)
寧夏巖畫是一種石刻文化,被稱為刻在石頭上的“史書”。因為制作載體是巖石,所以人們稱其為“巖畫”或“巖石藝術”。早在遠古時期,人們使用不同的方法,用石器或金屬工具,在巖石上磨刻、敲鑿或繪制成圖畫。在沒有文字的遠古時代,巖畫就是人類創造的圖畫文字和符號,是人類傳承文明的工具,它記載了人類基本的生存信息,也是表達自我的一種文化形式。
內蒙古陰山巖畫
新疆阿勒泰哈巴河哈龍溝巖畫
寧夏賀蘭山巖畫
嘉峪關黑山巖畫
巖畫用羊、牛、馬、虎、豹等多種動物圖案和抽象符號記錄了古代先民放牧、狩獵、祭祀、神話、舞蹈、生殖、征戰的生活場景,這些巖畫為我們研究寧夏歷史文化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形象資料。結合本院《朔地戀歌――寧夏巖畫特展》內容,一起來了解賀蘭山巖畫中的人面像巖畫。
在賀蘭山巖畫中,人面像是最有代表性的巖畫之一,其為原始先民對心目中遐想的各種神靈、圖騰、祖先等崇拜對象附以人面形象而創作的圖像,是一種復雜而特殊的巖畫題材。人面像巖畫是巖畫中比較特殊且十分重要的題材。盡管巖畫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世界70個國家150個地區都有分布,但人面像巖畫僅僅出現于環太平洋地區的中國、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美國、加拿大等11個國家和地區,而其中尤以中國的人面像巖畫數量最多,分布最廣,在世界人面像巖畫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在中國20個省市100 多個縣(旗)發現的巖畫中,賀蘭山的708幅人面像巖畫又以表現內容豐富,種類繁多,風格各異而聞名于世??梢哉f,賀蘭山是世界上人面像巖畫分布最多的一個巖畫點。
參考文獻:
[1]茍愛萍:《賀蘭山人面巖畫的圖像學研究》
[2]茍愛萍:《論“人面”巖畫的起源與傳播》
[3]孫曉勇:《西遼河流域人面巖畫研究》
來源:開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