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茶會人文主題特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入選論文名單公告
時間: 2022年10月20日 瀏覽次數:
2009
由無錫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主辦、無錫博物院承辦的惠山茶會人文主題特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將于2022年11月上旬正式召開。本次研討會將圍繞以惠山茶會為代表的中國茶文化展開研討,自征稿啟事發布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截止9月底,共收到參評論文55篇。經評審委員會嚴格評選,最終確定36篇論文入選。現將入選論文名單(以姓氏筆畫為序)公布如下:
入選論文名單
序號 | 題目 | 作者 | 單位 |
1 | 宋代繪畫中茶器品類及設計特征研究 | 丁寅超 | 天津城建大學 |
2 | 典型藝文事件的內蘊解讀——以惠山“竹爐題詠”為例的討論 | 馬國云 | 無錫開放大學 |
3 | 名齊與可竹,品亞曼生壺——瞿子冶與瞿壺 | 王成蘭 |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
4 | 文嘉《二泉圖》卷考析——無錫馮氏、吳氏與二泉石刻 | 車旭東 | 南京大學 |
5 | “盧仝烹茶”的千古謎思 | 呂偉濤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6 | 《盧仝烹茶圖》的圖式嬗變與傳播 | 朱萬章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7 | 試析清代輸歐紫砂壺的文化審美與交融——以無錫博物院典藏中心 | 任寶龍 | 無錫博物院 |
8 | 從器物到空間:以竹爐、竹爐山房為中心的討論 | 劉芝華 |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 |
9 | 惠山竹爐雅集與文人園林茶空間——以民國無錫顧氏辟疆園為透視點 | 劉庭風 許家瑞 | 天津大學 |
10 | 顧貞觀:惠山竹爐茶事的斷而續承者 | 劉桂秋 | 江南大學(已退休) |
11 | 從《惠山茶會圖》探析惠山茶會的內涵及當代價值 | 劉崇灃 劉禎貴 | 復旦大學 成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12 | 明清惠山茶文化綜述 | 劉 晴 | 無錫科技職業學院 |
13 | 從王問《煮茶圖》看明代文人茶會 | 關劍平 吳 昊 | 浙江農林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
14 | 無錫惠山聽松石題刻再考 | 許 力 | 中國美術學院 |
15 | 東瀛煎茶道之明清茶風——從日本小笠原流煎茶道看明清煎茶之風 | 孫 琪 | 無錫廣播電視集團(已退休) |
16 | 高情在圖外,清香溢古今——讀文征明《惠山茶會圖》談無錫茶事 | 嚴克勤 | 無錫國專研究會 |
17 | 茶爐考 | 李竹雨 趙 丹 | 中國茶葉博物館 |
18 | 飲中君子:儒家思想視角下的茶 | 李祥翔 | 華東師范大學 |
19 | 宜茶之水:新物質主義視角下的中國名泉景觀 | 肖坤冰 | 西南民族大學 |
20 | 乾隆竹爐加工茶葉的方法研究 | 肖榮海 金霄云 馬 軍 趙 勇 | 無錫市茶葉行業協會 |
21 | 以茶會友,以古為新——漫談從惠山茶會到節氣茶會的雅集社交藝術 | 汪佳璐 方穎 | 中國茶葉博物館 |
22 | 惠山茶會的底蘊和契機淺析 | 宋志敏 | 上海市茶業職業培訓中心 |
23 | 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中國茶全球傳播的價值論析 | 宋時磊 李珂星 | 武漢大學 武漢紡織大學 |
24 | 《紅樓夢》里的一次茶會 | 張德斌 | 新華社中國證券報 |
25 | 文嘉《二泉圖卷》題跋小考 | 陳 珵 | 無錫博物院 |
26 | 論《惠山泉記》證明了“惠山泉”的獨一無二 | 陳永佳 | 戰國策國際戰略研究院 |
27 | 橫穿馬路——當博物館遇上美術館 | 陳同樂 肖 浪 | 江蘇省美術館 深圳大學 |
28 | 論袁枚的茶道、茶詩與茶詩論 | 孟令軍 | 湖州師范學院 |
29 | 乾隆帝南巡和“惠山式茶道”之研究——以《御制詩文全集》的“四美具”為中心 | 顧 雯 | 日本東海大學 |
30 | “云林堂”茶事及元朝江南茶器 | 郭學雷 | 深圳博物館 |
31 | 明代飲茶方式對江南茶會流變的影響 | 黃子軒 | 南京老崔茶館 |
32 | 惠山泉茶文化源流淺識 | 龔近賢 金石聲 | 原無錫市園林局(已退休) 無錫市惠山古鎮景區管理處 |
33 | 晚清祁門紅茶經營狀況初探——以新見文書為中心 | 康 健 | 安徽師范大學 |
34 | 歷史文化傳播視野下中國茶文化探析 | 隋 昕 | 魯東大學 |
35 | 書畫盧仝茶歌探析 | 裘紀平 | 中國美術學院 |
36 | 惠山傳以竹爐煎——乾隆皇帝與惠山茶事淵源 | 廖寶秀 | 臺北故宮博物院(已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