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夏攻略|跟著文徵明風雅納涼
綠陰如水夏堂涼,
翠蕈含風午夢長。
老去自于閑有得,
困來時與客相忘。
——文徵明《夏日睡起》節(jié)選
古人以“苦夏”形容炎炎酷暑,古人消暑納涼的方式很多,體現(xiàn)在衣食住行中。而在文人的語境里,“消夏”有著特殊的意義。長夏多暇,消遣苦夏也是風雅二三事,或是舉辦雅集,品鑒書畫,或是閉門謝客,安心讀書,留下了許多“消夏”有關的詩文書畫。
消夏的清風從明代文徵明的《綠陰草堂圖》吹來,淡蒼濃翠,氣韻淋漓。這位性情溫和的江南才子,在山林水榭中閑居,在綠陰草堂中烹茶,放任自流地午睡,心靜自然夏涼,六月已似清秋。
明 文徵明 綠陰草堂圖(局部)無錫博物院藏
文徵明(1470-1559)
初名壁,后以字行,又改字征仲,祖籍衡山,故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出身仕宦,師事吳寬、李應禎、沈周,與吳中名士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交游,稱為“吳中四才子”。文徵明是繼沈周之后吳門派的領袖,詩文書畫樣樣精通,名重一時,為當時書壇及畫壇盟主。在鄉(xiāng)時,曾數(shù)次應舉,未中,五十四歲由諸生被舉薦為翰林待詔。居官四年辭歸,筑室曰玉磬山房,徘徊嘯詠其間,從事書畫創(chuàng)作三十余年。
文徵明《綠陰草堂圖》為無錫籍收藏家周懷民舊藏,1984年入藏無錫市博物館(現(xiàn)無錫博物院)。現(xiàn)正在“藝術長存 湖山生色——周懷民捐贈40周年紀念展”中展出。
此圖為紙本水墨,縱68.5厘米 橫33.2厘米,是典型的文人園林生活、賞景之作,為文氏山水畫中常見題材。圖中主要突出描繪了草堂及周圍環(huán)境,草堂臨溪而筑,四周數(shù)間皆掩于綠陰之下,周遭崇山環(huán)抱相擁,蒼翠圍繞。草堂明堂亮幾,潔凈無塵,主人高坐堂中,正拿著手卷,儀態(tài)優(yōu)容,旁邊仿古的香爐里燃著香,裊裊青煙,有童子侍立在側,為其斟茶遞水,展現(xiàn)著退隱后的詩意棲居。
明文徵明綠陰草堂圖 紙本水墨
縱68.5厘米 橫33.2厘米
無錫博物院藏 國家三級文物
此圖屬于文徵明細筆風格,構圖嚴謹細密,境界疏朗清曠,筆墨蘊藉含蓄,具有文雅恬靜的格調。遠處林木枝葉多用細碎點構成,望去顯得茂密蔥郁。近處山石多用濕筆,濃淡咸宜,細勁秀潤的筆墨創(chuàng)造出幽雅閑靜的意境。
畫的上方題跋行書七言詩一首:“綠陰如水夏堂涼,翠蕈含風午夢長。老去自于閑有得,困來時與客相忘。晴窗試筆端溪滑,石鼎烹云顧緒香。一鳥不鳴心境寂,此身真不愧羲皇”,后款署:“右夏日睡起作,徵明”,字體雋秀挺勁,屬文氏常見書風。
夏日的午后寧靜而閑適,濃密的樹陰如同流水般清涼,為夏室?guī)斫z絲涼意。翠色竹席上,微風輕拂,使人午睡悠長,夢境綿延。人生閱盡千帆,自得閑適,甚至在夏日午睡,能忘記客人的存在。在草堂里,賞景、丹青、熏香、烹茶,寧靜愜意。自覺此刻的靜謐,無愧于古人,如伏羲一般超脫塵世。
暑熱思清風,煩夏不如賞夏,消夏的清風一直吹到今天。在古人的詩情畫意里,我們聽得見林間的蟬鳴、石上的清泉,也讀得到閱盡千帆后的淡泊,寄情山水的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