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歡慶五一:假期里的文化盛宴
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你是怎么度過的呢?有沒有走進無錫博物院,來體驗我們精心策劃準備的五場文化教育活動?為了豐富公眾的假期文化生活,增強愛國意識,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無錫博物院用五場社教活動開啟了這個夏天。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回顧活動中的精彩瞬間吧!
5月1日:以天為紙畫琳瑯——手繪風箏體驗活動
五月風和日暖,正是放風箏的好時候。風箏的原型是古代用于軍事偵察的木鳶,到了唐代,逐漸演化成嬉戲娛樂之用的紙鳶,走進尋常百姓家。本次活動以無錫博物院新展《白頭軒里共丹青——紀念吳榮康誕辰110周年暨吳榮康、錢鐘玨捐贈作品展》為靈感,將錦鯉作為風箏圖案。孩子們紛紛揮舞著手中的畫筆,發揮想象,為錦鯉風箏涂上絢麗的色彩,把自己的想法、創意,通過畫筆顏料在呈現于風箏之上,放飛藍天。
5月2日:妙筆生花——3D打印體驗活動
如今,3D打印技術已經滲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帶來了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也為藝術創新打開了新的空間。在本次3D打印體驗活動中,無錫博物院以館藏文物為元素,讓孩子們通過3D打印筆來創造一件屬于自己的“文物”。3D打印創作需要用心考慮顏色的搭配和款式的創新,相當考驗操作者的專注力、動手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活動現場的小小藝術家們,在社教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精心創作,完成了一幅幅兼具美觀和實用價值的作品,真是太令人驚喜了!
5月3日:活字墨譜——活字印刷體驗活動
凹凸不平的紋路好似伸展的歷史骨骼,潤澤的墨跡則像正在流淌的文明血液,千百年來,活字印刷術始終承擔著記錄歷史、傳承文明的重責。在這個五一,無錫博物院帶領各位大朋友、小朋友們一起探索古印刷術的奇妙旅行。隱隱墨香撲面而來,幾張并排的大桌上放著各種字盤,字盤里是方方正正的木頭字模。參與者們使用紙墨、刷子和木尺等工具,選字、排版、上墨、印刷,親手體驗古老的活字印刷技藝,體會傳統文化之美。
5月4日:泥塑雅韻——惠山泥人彩繪活動
惠山泥人擁有百年歷史,是無錫的城市名片之一。看似其貌不揚的一團惠山泥,在匠人的妙手下獲得了生命。而黑色泥坯外的彩繪,更賦予了惠山泥人全新的靈魂。正逢建黨百年之際,無錫博物院將紅軍戰士的形象融入惠山泥人之中,邀請孩子們為他們上色。瞧!孩子們拿起畫筆,按照社教老師教授彩繪順序,“從上到下,先淡后濃,先白后黑”,給泥坯繪彩,使原本其貌不揚的泥坯變身成一個個精神抖擻的紅軍戰士。在追憶紅色精神的同時,也能更深刻地了解家鄉的非遺文化。
5月5日:轉運錦鯉——手繪扇面體驗活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一把精巧的團扇,是夏夜里不可或缺的浪漫。正值立夏,無錫博物院結合館內展覽《白頭軒里共丹青——紀念吳榮康誕辰110周年暨吳榮康、錢鐘玨捐贈作品展》,邀請大家學習“鯉王”吳榮康老先生的錦鯉畫法,在素面團扇上繪制太湖錦鯉、蓮葉田田,做今年夏天最好運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