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課堂|文人的書齋雅事系列之“幽棲閑居”(壹)
“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宜累家。”——吳自牧《夢梁錄》
焚香、點茶、掛畫、插花,被宋人合稱為生活四藝,是當時及后代文人追求雅致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將香、茶、畫、花所賦予的嗅覺、味覺、觸覺與視覺的感官體驗,將日常生活提升到了藝術層面,以致“道”的境界,展現了古代文人風雅的生活美學。
南宋《聽琴圖》 故宮博物院藏
“玉鴨熏爐閑瑞腦,朱櫻斗帳掩流蘇”
——燒香
宋代是中國古代香文化的鼎盛時期,發達的海洋貿易帶來了種類繁多的外來香料。宋人的生活里處處不離香,香料不僅可以作為藥材使用,也用于美容養顏,強身健體,改善居家環境,甚至作為食材佐料。各類香方在宮廷、民間更是層出不窮,整個宋朝社會都在各種香氣中微妙運轉。但不同階層群體,用香的方法和習俗也有一定的區別。
鎏金香鴨
宋人尤喜以動物為原型制作的香爐,常把麒麟、鳧鴨這一類獸形香爐統稱為“香獸”或“金獸”。香爐內部是空膛,作燃香之用;在鴨口部位設有開孔,與內膛相通,成為吐煙口,一旦焚起香,小鴨張著的口,煙縷就從口中輕輕溢出。
宋朝上層社會在各種場合都頻繁用香,且用量巨大,將其稱之為“盛禮”。當時的皇室專門養了一批制香的工匠,并辟有獨立的制香工坊供其制作香料,甚至于有的皇帝還會親自督工。達官貴人家則會在家中專門設置一個“香藥局”來掌管香料以及用香事宜。
北宋貴族還喜歡用香藥來配酒,認為其有保健效果。陳直《壽親養老新書》中有文字記載:“蘇合香丸,上用十分好醇酒,每夜將五丸浸一宿,次早服一杯,除百病,辟四時寒邪不正之氣。”更甚者,還把香料添加在蠟燭里制成“香燭”。南宋葉紹翁的《四朝見聞錄》里就記載將龍涎、沉香等名貴香料添加進蠟燭的做法。而一些貴婦人則會把香料加到熱水中,用來沐浴,既能潤膚美顏,又能體態生香。
南宋 李嵩《聽阮圖》中的焚香聽琴場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平民百姓對香料的使用就比較接地氣一些,他們會把香料加入到飲食中。當時廣州人有吃“香藥檳榔”的習慣,四川人則愛吃以沉香、檀香、麝香和龍腦為原料制作的“香藥餅子”。香料還可以祛病消暑,端午節時,人們會把艾草、菖蒲、香葉等香料煮成熱水,然后沐浴更衣,驅邪避暑。此外,香料還可以用作娶妻、生子時的聘禮或賀禮。燒香拜佛和宗教祭祀中也會用到香料。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香鋪 故宮博物院藏
用香這一習俗同樣流行于文人群體。香是宋代文人的一種生活情趣。無論是寫詩填詞還是撫琴賞花,宴客會友還是獨居幽坐都要焚香。關于香的詩文也層出不窮,比如李清照的“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蔡松年的“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盤高走夜光”等等。
南宋 馬遠《西園雅集圖》 現藏于美國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
“響松風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
——點茶
宋代飲茶之法由唐代的”煎茶法“轉變為“點茶法”,具體分為碾茶、羅茶、侯湯、溫盞、點茶五個步驟。
首先是碾茶。宋代的茶以餅茶團茶為主,一塊茶餅需要經過茶碾、茶磨的仔細研磨,才能制成茶粉用于沖泡。
南宋 劉松年《攆茶圖》中描繪的碾茶場景,茶磨旁放置著棕編茶帚和小勺用以聚斂茶粉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將磨好的茶粉放入茶羅中細篩,這一步稱為羅茶。宋人點茶講究茶末細膩,達到“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色”的效果。
唐 鎏金飛天仙鶴紋銀茶羅子 法門寺博物館藏
所謂“侯湯”,就是準備煮茶之水。北宋書法家蔡襄認為此步極難,“水未熟則茶末浮,水過熟則茶沉”,只有適當地掌握水的火候才能點出最佳的茶。
宋人認為將茶盞預熱有助于激發茶香,也可使點茶時茶末上浮,增強點茶的效果,因此在調膏點茶之前,人們會先用熱水沖滌茶盞,即“溫盞”。
《攆茶圖》里正在溫盞的仆從
做完所有的準備工作,接下來就是最為關鍵的“點茶”環節。點茶第一步即“調膏”,將茶末放于茶盞中,加入少量水調至成膠狀。緊接著就是“點湯”和“擊拂”,點湯即用執壺向茶盞中注入沸水,落水點要準,注水的緩急與多少都要根據實況進行相應調整。在點湯時用茶筅旋轉擊打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雪沫乳花”。
南宋 劉松年《茗園賭市圖》中的點茶場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點茶的盛行,也促使了宋代“全民斗茶”的風氣。一碗好茶,不僅要茶湯純白如乳,還要湯花勻細,緊咬盞沿且久聚不散。如果湯花與茶湯分離、不咬盞,就成了“云腳散”、“水腳散”,斗茶時,誰的湯花不再咬住盞沿,或茶沫自碗面退散,便成為輸家。
左圖為“咬盞”,右圖為“云腳渙散”
斗茶還有更進階版的玩法——分茶。分茶又稱茶百戲,就是在湯花上勾畫出鳥獸蟲魚等形象,類似于今天的咖啡拉花。南宋時期,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茶百戲發展到了極致。宋徽宗不僅撰《大觀茶論》論述點茶、分茶,還親自烹茶賜宴群臣。許多文人如陸游、李清照、楊萬里等都熱衷于分茶,留下了許多詩文。比如陸游就在《臨安春雨初霽》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楊萬里也對分茶作出了生動的描寫:“紛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萬變。”
茶百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