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博物院添鎮館之寶
時間: 2010年01月31日 瀏覽次數:
8949
10月23日,記者從無錫博物院獲悉,經專家反復考證,終于確定現陳列在博物院西二樓“歷代精品文物展”中的吳王劍,系吳王僚的劍。吳王僚的兵器只有1961年山西萬榮縣廟前村賈家崖出土的兩件王子于戈(系他未即位時的作品),此劍是目前僅見的一把吳王僚的劍,它的發現,對于研究吳國的青銅器及吳越歷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據介紹,2008年12月,無錫博物院從宜興民間藏家手中征集到一把吳王劍。該劍通長41厘米、最寬2.7厘米、莖長9.5厘米。劍身飾“王”字形暗紋。窄長扁條形,無格無首,前鋒尖銳,兩刃近鋒略內收,向后漸寬,劍身中線起脊,直通莖末。莖作梯形,前寬后窄,中部有一小孔。兩縱靠近莖的地方鑄銘文 12字。從形制上看,此劍具有春秋晚期的特點。
經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吳鎮烽,上海博物館陳佩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丁孟等對銘文等反復考證,終于在近日確認,這是吳王僚的劍。
吳王僚的身世諸史記載有所不同,《左傳》稱他為“州于”,《公羊傳》以為他是壽夢庶子,繼承了王位。據《史記·吳太伯世家》以及春秋三傳等歷史文獻所載,吳王有七位,分別是吳王壽夢;吳王諸樊,壽夢長子;吳王余祭,壽夢次子;吳王余昧,壽夢三子;吳王僚,壽夢庶子;吳王闔閭,諸樊之子;吳王夫差,闔閭之子。專家認為,此劍當鑄于王僚在位期間,即公元前527至5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