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八怪、清初四僧,看文人畫的多元流變
由明入清,隨著商品經濟以及市民階層的興起,傳統文人畫亦逐漸走向多元之流變。明代“吳門畫派”針對不同受眾已有雅俗之分,清中期“揚州畫派”不拘古法、標新立異,呈現出通俗化、市民化等特點,及至清末上海開埠,活躍于此的“海上畫派”力求入古出新、雅俗共賞,顯示了傳統文人畫頑強的生命力和向世俗化發展的新趨勢,為中國畫史別開一新面。此類諸家名作周氏伉儷多有珍藏,這也契合周老多元并舉、承古開新之鑒藏情懷。
清 鄭燮 墨竹圖軸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由進士出任山東范縣和濰縣知縣,罷官后在揚州以賣畫為生,其是“揚州八怪”中最為人所稱道的畫家,擅繪蘭竹石,尤精墨竹。本作體現了鄭氏的典型畫風,用墨干淡并施,筆法瘦勁挺拔,布局疏密相間,清瘦雅逸,意趣不凡。
清 李方膺 荷渠圖軸
李方膺(1695-1754),字晴江,一字秋池,號虬仲等,“揚州八怪”之一,善松竹梅蘭。該作繪于乾隆十八年(1753),為李方膺晚年之作,此類畫作迥異于傳統文人畫的審美趣味,而是通過荷花借以發揮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具有極為入世的藝術觀。
清 石濤 紫薇荷花圖軸
石濤(1642-1708后),朱明宗室,法名原濟,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清初四僧”之一。工于詩文,擅繪山水、蘭竹、花草及人物。該作繪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畫面中一叢蒲草,幾枝新荷,俯仰偃側于清波之中.各具曼妙之態,而岸邊紫薇,低垂花枝,妙趣橫生。
清 周之冕 花卉圖卷
周之冕,字服卿,號少谷,江蘇蘇州人,活躍于明嘉靖、萬歷時期,為“吳門花卉三家”之一。周之冕吸取吳門寫意山水筆法,將其轉化為花鳥畫的造型語言,開創了“勾花點葉派”,影響了明末及清代的花鳥畫筆墨風格。本卷所繪多種花卉,每一種花卉所表現的情態、顏色和韻味均有不同之處,各類花卉之間布局疏朗,賦色鮮艷,將鮮花盛開時生機盎然、清雅明快的神韻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