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博講壇丨“讓參觀博物館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講座回顧
用什么詞來形容博物館更合適?未來博物館將如何發展?12月22日下午,無錫博物院特邀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副主席、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副館長安來順做客“錫博講壇”,以“讓參觀博物館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為主題,與大家分享博物館的奇特魅力,進一步發掘博物館文化資源中的特殊價值。
博物館在西方文字中是“museum”一詞,來源于古希臘神話中的“繆斯(Muses)”。“繆斯”是古希臘神話中掌管著藝術和文化的女神。曾經在人們的印象中,博物館是曲高和寡的“象牙之塔”,是脆弱的、高貴的。
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奧林巴斯神殿(初建于公元前5世紀,1872年重建)
19世紀末,博物館開始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開啟了博物館的現代化歷程,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加速了這一過程。人們逐漸認識到博物館是一個不以營利為目的、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它為了教育、研究和欣賞之目的而收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示人類及其環境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
安來順從博物館的性質、功能、發展歷程等多方面展開話題,以世界各地博物館為例,探討新型博物館文化觀和新戰略選擇。他認為,博物館保存了區域豐富而多元的文化記憶,當下除了進行文物研究,應始終對社會問題保持關注,以藏品、展覽知識創新推助新文化,使之成為社區文化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此圖為巴黎某博物館館長耐心指導一位老太太臨摹本館展品
孩子在無錫博物院學習西夏時期的唐卡藝術
臺北歷史博物館“百年生活記憶特展”
此外,博物館還需不斷打破與群眾在情感、文化、專業之間產生的隔閡,努力成為有情懷的文化空間,讓博物館文化走進人們的生活,讓參觀博物館成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2012年世界末日特展“浩劫與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