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與精致——良渚文化玉器精品展》在無錫博物院展出
12月8日上午,由無錫博物院、良渚博物院聯合舉辦的《神圣與精致——良渚文化玉器精品展》在無錫博物院舉行開幕式,市領導曹佳中等出席開幕式。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年—4300年的一支新石器時期考古學文化,1936年發現,1959年命名,以宏大規制的“中華第一城”,印證了我們的祖先5000年前跨過蠻荒,步入文明的足跡。良渚文化曾是太湖流域的一顆璀璨明珠,有著發達的稻作農業、分工精細的手工業和精美的玉器、陶器制作,影響波及大半個中國。
距今五千多年前,在長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就發展了以雕琢極精美玉器而聞名的良渚文化。雖然這個遠古而神秘的文化消失了數千年,但是在考古學家的辛勤探索下,終于得以重見天日。在歷史長河中許多物質早已不復存在,只有美而不朽的玉器散發著溫潤秀雅、沈靜幽遠的色澤。相信溫潤的美玉具有通靈的法力,幾乎是所有華人普遍流行的認識。而這種神秘的崇玉文化,卻是萌芽自非常遙遠的新石器時代,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歷經各種文化的沖擊與蛻變,轉化為尊玉、愛玉的文化。先民們透過通靈的美玉汲取神明的智慧,與天地交流對話。
在中國,玉器早已超越了其自然礦物集合體的屬性,而成為滲透至人們內心深處的、影響著人們思維方式、寄托著人們特殊心理情感的一種特質性的文化載體。我國古人賦玉以德,有“五德”、“七德”、“九德”之說,“君子比德于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體現出古人重玉的風尚。從禮儀玉、喪葬玉、裝飾玉、陳設玉到實用玉器,無不體現出國人尊禮儀、重道德的民族精神,玉器蘊涵了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道德文化、禮儀文化和宗教文化。今天,我們再次把目光投向充滿恒久魅力的良渚文化玉器,以虔誠的審美態度欣賞它奇特造型和精致紋飾,用新的視角解讀良渚古玉的特征。
此次展覽將展出101件(套)展品,其中包括多件一級品、二級品等精品,系統展現了距今約5300年至4300年長江下游新石器晚期的文化豐采,也充分展現玉器文化的精致多樣,呈現了先民的美感藝術與文化生活內涵,同時也代表先民適應環境的能力與智慧。這是繼今年與浙江美術館聯展“東西貫中—吳冠中藝術展”后,又一次與浙江良渚博物院推出的佳品力作,更是近年來加強太湖地區文化交流合作的具體成果,通過該展覽將有力推動無錫博物院更好地服務社會,不斷地為無錫觀眾推出優質的文化產品,為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弘揚歷史文化精神做出更大的貢獻。
展覽持續到2012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