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寶藏之十二】清楊芝山款西園雅集圖核雕:見證微雕神奇
苦無妙手畫於菟,人間雕刻真成鵠。
無錫博物院為迎接開放十周年院慶,推出了15件候選寶貝,其中之一為清楊芝山款“西園雅集圖”核雕。
擁有3萬多件藏品的無錫博物院,為何推出這件“候選”寶貝?近年來備受人們喜愛的核雕,為何竟能躋身館藏十大珍品的海選名單?
本期無錫寶藏的講述者、無錫博物院志愿者何振純,將為大家講述這件文物的故事。
視頻: https://v.qq.com/x/page/x07028k3qm1.html
核雕是我國的一門傳統手工藝,興起于宋代,人們常常用來做掛飾和綴飾;至明代,工藝已經非常高超,風靡一時;清代崇尚精雕細刻,核雕藝術更加工不厭精。無錫博物院藏楊芝山款“西園雅集圖”核雕,便是晚清時期民間核雕工藝的珍品。
此件核雕為胡桃果核質,縱2.6厘米,橫3.1厘米,高3.3厘米,外形呈橢圓球形,通體赭紅色,中間有一縱貫圓孔,便于系掛。所刻畫面隨桃核外形起伏進行布局:兩側皺脊雕成樹木花葉,中間人物以“西園雅集”為題材,共雕刻文人學士、侍女、書童等二十人。作者用刀洗練流暢,運用圓雕、鏤雕等多種技法,將古樹的盤結虬曲、松針的細密茂盛、人物的神情須眉刻畫得惟妙惟肖。
“西園雅集”是北宋文壇泰斗蘇軾、蘇轍兄弟所組織的文人集會。元佑年間,汴梁京中16位高人雅士,在駙馬都尉王詵府第西園聚會,一起作詩、繪畫、談禪、論道,并當場由李公麟作畫、米芾寫記以記此次盛會,史稱“西園雅集”,后世認為可與晉代王羲之“蘭亭集會”相媲美。
這件核雕即以“西園雅集”為藍本,再現此次盛會:正面上方,蘇東坡正執筆題詩,氣度非凡;西園主人王詵站在身后,拱手凝視;左邊是詩人蔡肇,手捋胡須,若有所思;旁邊的侍女披巾飄拂,神態和裝束頗有風韻。
右下方樹蔭深處有一條石案,案上放著文房四寶,旁邊蘇轍執卷讀書,書童準備從爐上提壺沏茶。左下方崖壁邊,書畫大家米芾正揮筆疾書,侍童抬頭捧硯侍侯。另一側的方幾上,畫家李公麟潑墨揮毫,旁邊黃庭堅手搖芭蕉扇看得全神貫注。右邊的太湖石上,身著袈裟的圓通法師盤坐在蒲團上講經,詩人劉涇靜心諦聽。下面古樹之下,道士陳景元正在撫琴彈撥,詞人秦觀在一旁袖手聆聽。作者將西園勝景與惟妙惟肖的人物活動交融在一起,充分表現了宋代文人向往的清幽仙境。
核雕背后銘文記錄:這件作品是楊芝山贈送給友人“星槎”的。據文獻記載,楊芝山是清代晚期的核雕藝術家,無錫南門江溪橋人,擅長鐫刻人物。這件作品構思奇巧,方寸之間布局縝密,技藝精妙,令人嘆為觀止。
自明代起,核雕與詩詞、繪畫藝術結合,多了一份文人雅趣,也多了一份唯美。所以,千萬別小瞧了核雕的藝術魅力,連乾隆的“百寶匣”里,都有核雕的一席之地。
無錫博物院開放十周年特展將有這件核雕,請移步無錫博物院一睹其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