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袁大頭”一般人沒見過
“袁大頭”是民間俗稱,指的是1914年(民國三年)制定《國幣條例》后發行的以袁世凱頭像為主要圖案的機制銀幣。面值有壹圓、半圓、貳角、壹角,其中以壹圓銀幣發行量最大,也最為常見。
1915年袁世凱稱帝,在位僅83天,但“袁大頭”并未因他的倒臺而退出歷史舞臺,而是繼續流通了很長一段時間。從1914年12月24日正式發行,到新中國成立后還未完全停產。1951年,西南局出于云貴等西南地區人民普遍認同銀元的考慮,同時為了配合西藏和平解放,在成都鑄造了一批民國三年的“袁大頭”,到1954年停產,袁大頭才逐漸退出流通。“袁大頭”發行數量大,流傳范圍廣,成功取代了前清“龍洋”,驅逐了此前在中國流行的外國銀元,基本完成了統一幣制的歷史任務。
常見的“袁大頭”
中華民國三年袁世凱像壹圓銀幣
無錫博物院藏
直徑3.9厘米,重26.88克
這枚“袁大頭”,正面摹刻袁世凱五分側臉像,上列“中華民國三年”,背面為嘉禾二木,左右交互,下縈結帶,中鐫“壹圓”二字。除了民國三年外,還有民國八年、民國九年和十年,這些紀年并不能證明此枚銀元的生產年份,僅是版別的差異之一。
“袁大頭”制作精美,成色重量劃一,頗受民眾歡迎,因此“袁大頭”需求量大,生產廠家多。首批出自天津、南京造幣廠,隨后武昌、杭州、廣州、奉天、安慶、南昌等造幣廠均加入生產之列。在政局混亂歲月,中央缺乏威信,地方各行其是,再加上各省地方軍閥或民間私制,導致其版式繁雜,論百上千,可謂中國近代銀元之首,為現在收藏鑒賞者增添了許多樂趣。
珍稀的“七分臉”
中華民國三年袁世凱像銀幣(簽名版)
無錫博物院藏
直徑3.88厘米,重25.98克
這枚“袁大頭”正面是七分側臉像,更加突出了袁世凱的面部特征,頭發根根分明且自然彎曲,十分立體,在右側邊緣可見“L.GIORGI”的簽名。背面以中華傳統文化元素龍、鳳、黼、黻組合作為主體圖案,上列“紀念幣”,下為面值“ONE DOLLAR”。
“七分臉”是籌備發行之初,由意大利雕刻師魯爾·喬奇根據袁世凱照片精制而成的樣幣。完成后喬奇攜帶樣幣面見袁世凱,發現他的雕刻與本人神采差異很大,深感挫折,要求重刻獲準。重刻后的肖像即我們常見的五分臉,而原刻的樣幣俗稱“七分臉”。“七分臉”又分為“L.GIORGI”簽字版和無簽字的普通版,存世數量都十分稀少,是收藏界難得一見的寵兒。2022年,一枚簽字版的“七分臉”拍出了570萬的高價。
參考文獻:
1、孫浩編著:《百年銀元:中國近代機制幣珍賞》,上海:上海科學出版社,2012.8。
2、張煦:從《國幣條例》看“袁大頭”的流通,《中國檔案》2023年05期。
3、王鋼:袁世凱像機制壹圓銀幣版別考略,《中國錢幣》201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