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澤如新——華繹之舊藏文物捐贈展在無錫博物院展出
“手澤如新——華繹之舊藏文物捐贈展”于2013年10月18日在無錫博物院隆重開幕,預計展期為兩個月。
江南多望族,而華氏堪稱無錫望族之首,其始祖可追溯至東晉時由常州遷居無錫惠山之麓的華豪。東晉義熙末年,華豪應征戍邊殉難,子華寶奉父言,終老未婚冠。齊高帝蕭道成特賜其“孝子”額,并表門閭,華寶由此被奉為無錫華氏“孝祖”。宋時華氏曾遷河南,但很快于靖康年間重歸故里,落戶無錫梅里隆亭(今東亭)。元明之際,華貞固一支遷往鵝湖(今蕩口),置屋拓土,發展為富庶一方的大戶,華氏也由此進入家族鼎盛期。由于重視家族文化教育,明清兩代,華氏一共中進士36人,為無錫各家族之首。其中,除名宦華察、華允誠等外,還產生了無錫歷史上的兩位榜眼:明代華琪芳和清代華亦祥。科舉而外,華氏家族雅好出版、收藏等文化事業。華燧“會通館”,開我國真正意義上的銅活字印刷之先河,印刷了眾多鴻篇巨制,有“一日流傳千百本,何人不頌會通君”之美譽。華夏“真賞齋”,貯古物金石書畫極富,其鑒別能力極高,在當時有“江東巨眼”之稱。近代華氏家族于數學、醫學、實業等諸多領域,均有涉獵。華蘅芳、華世芳兄弟,是我國近代數學的奠基人,近代科學事業的先行者;華秋蘋,精篆刻、擅古琴、通醫理,并編訂了我國第一部正式刊行之琵琶曲譜;華繹之,著名實業家,在上海創辦“華繹之蜜蠟公司”,有著“養蜂大王”的美稱,并熱心于家鄉教育事業建設。
本次“手澤如新——華繹之舊藏文物捐贈展”的展品,即來自于華繹之先生舊藏。2004年,華繹之三位長期旅居海外的哲嗣——華仲厚、華叔和、華季平兄弟回鄉尋根訪祖。他們承襲先祖之孝名,首先慷慨出資,對華孝子祠進行了修復重建;又于2008年始與無錫博物院接觸,欲將一批珍貴的家族文物資料交由家鄉博物館永久保存。無錫博物院為促成這批重要文物的捐贈,歷時五載,鍥而不舍,經多次協商,最終達成意向。2011年10月,無錫博物院工作人員赴臺灣,取回了首批重要文物193件。2012年10月,無錫博物院再次收到華氏兄弟捐贈的17件珍貴文物。2013年4月,無錫博物院第三次接收華氏捐贈文物3件。至此,共接收華氏家族文物達213件。這些文物包括古代名家書畫、碑帖拓片、古籍善本以及家族文獻,其中不乏十分珍貴和罕見的重要文物。像宋惠崇華溪會禽圖、元崔彥輔虎丘晴嵐圖等稀世珍品,充分體現了華氏雅好收藏的家族傳統。而元末明初華貞固的《黃楊集》冊頁,為無錫蕩口華氏始遷祖華貞固的親筆手跡,集后并有祝允明、唐寅、文徵明、楊循吉、都穆、朱選、邵彌等明清名人的題跋,則不僅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又體現出華氏家族在明清時期重要的文化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著名的華太師華察,此前主要出現在文獻記載中,而在此批華氏家族文物中,則不僅有2件華察的親筆行書冊頁,還出現了數件與華太師相關的珍貴文物,可補史闕。又明代華世禎與文徵明、文彭父子交往密切,此次文氏父子致華世禎親筆書信十通,即是明證。另有明代無錫籍著名書畫家王問的草書、繪畫作品多卷,都是精品佳構,其中有一卷王問寫贈華太師的草書卷,尤具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清代華冠所畫《秋林待月圖》,系為乾隆之子作像,上有嵇璜、皇十一子永瑆等人題跋,亦十分珍貴。其他珍貴的文物還有很多,不一而足。這些文物的征集入藏,無疑極大地豐富和提升了無錫博物院的藏品內容與質量。
由華仲厚、華叔和、華季平兄弟三人所捐贈的這批華氏家族文物,不僅具有十分珍貴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也彰顯了無錫華氏家族優秀的文化傳統。除了世代相傳的孝名之外,華氏家族素有造福桑梓之善舉義行。清代乾隆時,華進思獨置義田1340畝,為族人建立義莊,受到朝廷的表彰。近代華鴻模、華繹之祖孫,大辦義塾,廣納子弟,免費入學,其高風亮節,令人敬仰。華仲厚兄弟三人秉承父訓,自愿將這批珍貴的家族文獻資料交由無錫博物院永久收藏,也完全出自對家鄉文化事業的關心,意義深遠。這種優秀的家族文化傳統,在今天看來尤顯珍貴,值得好好學習和大力推廣。
鑒于此,我們從這批捐贈的華氏家族文物中,遴選出部分精品,舉辦“手澤如新——華繹之舊藏文物捐贈展”,以饗觀眾。此后,我們還將在院內辟出專門的陳列館,向家鄉人民長期展示華氏家族的這批珍貴文物。希望讀者和觀眾能夠從中領略華氏輝煌的家族歷史,體味當時無錫獨特的社會風貌,感悟本埠望族長盛不衰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