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學錫博|寄暢園園林文化系列學習之園里江南④
清代嘉慶道光朝寄暢園
嘉慶、道光兩朝,滿清政權以守成為主,沒有大的發展,皇帝停止了南巡,寄暢園也進入平穩期,沒有太多變化。乾隆年間還是秦氏首富的秦瑞熙,到了道光年間家道中落,其不肖后裔竟然打起了祖園樹木的主意,悄然來到寄暢園靠盜伐大樹,變賣木材來維持一時的生活。道光二十六年,秦氏族人為了保全樹木,他們將寄暢園所有樹木建立樹木清冊,寫明樹木名稱、坐落、棵數、大小圍圓。每逢春秋祭祀,就有各房族派代表根據樹冊所載逐一清點。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措施,才使寄暢園的樹木悉數保護,芬芳百年,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樹木繁盛蔭翳的寄暢園。
清 董誥《江南十六景?寄暢園》
晚清民國寄暢園
1860年清軍與太平軍在惠山激戰,兵火延燒到寄暢園,園內建筑僅保留下雙孝祠和凌虛閣。1883年,秦寶瓚開始修復寄暢園,重建知魚檻,修繕凌虛閣。1924—1925年間,寄暢園遭軍閥戰火焚燒,西式大樓等被毀。1925年,成立寄暢園董事會,秦亮工任園董,用春秋兩祭余款,量力修理,陸續重建清響齋、長廊、涵碧亭、含貞齋等。1937年,日寇轟炸,寄暢園飽受催殘,雙孝祠被毀,留下斷垣殘壁。之后,園景荒蕪,一度為外族租為茶室、照相館。
凌虛閣
中華人民共和國寄暢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2年無錫完成土地改革,秦家無力維持寄暢園,將其捐獻給政府。園林部門接管寄暢園后,立即出資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1954—1956年間,其東面圍墻因市政筑路內縮數米,將原大門北移,另建新門;對知魚檻等建筑進行全面修葺,綠化景觀,堆砌假山;將清代所建原無錫縣貞節祠改建后形成以秉禮堂為核心的庭院建筑群,復歸寄暢園并于其南開新門與惠山寺相通。1955年寄暢園作為景點對游人開放,昔日私園變成公園。此后,陸續修復八音澗、嘉樹堂、鄰梵閣、梅亭等。1988年1月寄暢園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修復凌虛閣、先月榭、臥云堂等,2000年國慶完成全部項目并竣工開放,寄暢園基本恢復全盛期的園貌。
八音澗
遠望先月榭
寄暢園具有500年的建園史,名聲卓著,流傳有緒。盡管經歷了明、清、民國三朝,但寄暢園依然保存了基本的建筑框架、山水布局和比較原真的造園藝術,蒼涼廊落,樹林陰翳,遠山近水,交相輝映??梢韵嘈诺氖?,未來的寄暢園將煥發出新的光彩。
參考文獻:
黃曉 劉珊珊《寄暢園的始建年代、沿革分期與重要議題》
黃曉《鳳谷行窩考——錫山秦氏寄暢園早期沿革》
金石聲 《明代宋懋晉<寄暢園圖冊>圖像解析》
金石聲 《老金說惠山——寄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