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寶藏之二】元春水玉帶扣:揭秘一道考古難題,館藏國寶“身價”倍增
吹氣如蘭可解帶,不識腰間白玉牌。
今天介紹的一件國寶,與腰間的配飾有關。
都說“黃金有價玉無價”,無錫博物院藏元春水玉帶扣,就是這樣一件寶貝。
原本散落的帶扣與帶鉤是如何聯系上的?看似普通的春水玉帶扣為何成為考古斷代的標準器?原無錫市博物館社教部負責人、現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徐琳,為你講述國寶故事。
視頻: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o0755wy6mgg&tiny=0&auto=0
元“春水”玉帶扣,1960年無錫市大浮鄉堯歌里元代錢裕(1247-1320)墓出土,現藏于無錫博物院,國家一級文物。所謂“春水”,是指遼金元代的北方貴族在春季進行圍獵之時,放海東青捕獵天鵝的場景。春水玉是以此為題材而創作的玉雕,標準的春水玉包含的元素比較全面,也有些則表現內容相對簡化。
此件玉器由帶扣和帶鉤兩部分組成,“春水”玉帶扣長8.3厘米,寬6.7厘米,厚2.2厘米。白玉質,玉質溫潤,因埋藏于地下長達600余年之久,故器身遍布土沁及灰斑;整體呈橢圓形,中部微微凸起,底部有扁環襯托。
整塊玉器以鶻攫天鵝為題材,鏤空透雕四層紋飾,以水、荷、蓮、蘆葦、草卉為背景,卷曲的荷葉似隨風搖曳,右下方的蓮花正盛開,蓮籽粒粒飽滿。中間一只天鵝正張口嘶鳴,展翅潛入荷叢之中隱藏;上方為一只凌空欲撲的海東青鶻,細身長尾,體態矯健,正回首尋覓,伺機攫捕。圖案的整體設計,表現出淳樸的山林野趣和濃郁的北國情調;作者一反常見的“春水”玉鶻啄天鵝頭顱的表現手法,采用鶻飛于荷上回首尋覓的瞬間,擴大了表現空間,極富藝術感染力。
帶鉤長7.4厘米,寬2厘米,高2.4厘米,白玉質,器身遍布土沁及灰斑。通體略呈琵琶狀,鉤頭扁平寬,以陰刻荷花、蓮蓬為飾,腹上鏤雕荷蓮水草紋,背部為一橋型紐,長方形孔。其工藝及風格與“春水”玉帶扣基本一致。
從制作工藝來看,此件“春水”玉帶鉤佩共分四層,紋飾豐富,采用了淺雕、深雕、鏤雕相結合的制作方法;以粗線條為主,動物羽毛、葉子脈絡等刻以細陰線,而草卉等都以粗線條的深雕法琢制。玉器背部留有較明顯的砣碾痕,棱角鋒利,使線條更顯質樸、硬朗、渾厚,給人以布局合理、勻稱、毫不做作的感覺,是同類題材中的精品。 “春水”玉飾,設計之巧妙,雕刻之精細,堪稱元代玉雕工藝中的精品。
環托高浮雕、鏤雕的玉器很常見,包括文物商店、博物館有很多這樣的藏品,為什么無錫博物院的這件藏品這么“稀罕”?
答案在這里。這件藏品,不僅揭秘了環托高浮雕、鏤雕玉器的源頭,也是考古斷代的標準器。它是全國唯一的一套完整出土的標準器。
傳世品的鑒定很多是依靠考古出土品作為參照物,有了錢裕墓這個標準出來,才知道以前是這么一個用法,也就是源頭在這。
這件寶物,現正在無錫博物院展出。感興趣的話,不妨前去一睹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