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名啦!|五月活動早知道
01.我們的節日:泥塑雅韻——非遺惠山泥人體驗
無錫惠山得天獨厚的黑土資源,與江南清新雋永的審美文化相呼應,孕育了惠山泥人這一獨特的彩塑藝術。惠山泥人講求“三分塑,七分彩”,彩繪是泥人制作工藝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在本次活動中,學生們將拿起手中的畫筆,為惠山泥人披上彩衣,在動手實踐中傳承非遺文化。
活動時間:4月29日13: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一樓大廳
活動對象:親子家庭(額滿為止)
02.我們的節日:瓷土生輝——釉上彩瓷盤手繪活動
釉上彩又稱“爐彩”,是陶瓷的主要裝飾技法之一,它始于宋代磁州窯和定窯系,是從傳統的低溫色釉瓷基礎上發展而來。釉上彩繪瓷包含有負有盛名的粉彩、斗彩、琺瑯彩等,均是稀世之珍。本次活動,我們結合我院瓷器展品,通過釉上彩瓷盤繪制的活動,帶領大家了解釉上彩之美。
活動時間:4月30日13: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一樓大廳
活動對象:親子家庭(額滿為止)
03.我們的節日:逐夢飛揚——風箏手繪活動
風箏由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于東周春秋時期,距今已2000多年。最初用于軍事偵察。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到了唐代,社會進入了穩定的發展階段,紙鳶的用途開始從軍事轉向娛樂,類型也豐富了起來。本次手繪風箏體驗活動將帶領孩子們發揮想象力,把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畫筆顏料在風箏上呈現出來,制作成獨一無二的風箏作品。
活動時間:5月1日13: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一樓大廳
活動對象:親子家庭(額滿為止)
04.匠心獨運——絲網印刷體驗活動
絲網印刷最早起源于中國,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絲網印刷屬于孔版印刷,印刷時通過刮板的擠壓,使油墨通過圖文部分的網孔轉移到承印物上,形成與原稿一樣的圖文。本次活動,我們邀請大家利用絲網印刷技術為帆布包增色添彩。
活動時間:5月2日13: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一樓大廳
活動對象:親子家庭(額滿為止)
05.我們的節日:環佩琳瑯——手工壓襟制作體驗活動
壓襟是女子掛于胸前的配飾。明清時期女子上衣肥闊,風一吹便鼓鼓囊囊的,而壓襟可以令衣物平順,體現出人的儀態美。行走時,壓襟上的墜飾彼此相觸,發出輕柔細碎悅耳的聲響,令人心生愉悅。本次活動,社教老師將帶領大家親手制作一枚壓襟,妝點衣袂間的風采。
活動時間:5月3日13: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一樓大廳
活動對象:18周歲以上(額滿為止)
06.文博課堂:壯志四海——車馬器佩飾制作體驗
隨著冶銅的火爐熊熊燃起,人們走進了青銅兵器時代,這也加速了天下萬國統一的步伐。這一時期,車戰是主要的作戰方式,而車馬的數量更是綜合國力的象征。于是一種周邊出現了——車馬器,它是指車和馬上的銅質器件,有的具有實用性,有的則僅僅起到裝飾作用。本次課程將結合江河輝映展覽中的兵器和車馬器等文物,為大家重現青銅時代以“銅”為兵,征戰四方的驍勇畫面。
活動時間:5月13日13: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社教體驗區
活動對象:14至18周歲(額滿為止)
07.藝術課堂:歲月無語唯石言——石頭鑿刻創意手作
巖畫是一種石刻文化,人類祖先以石器作為工具,用粗獷、古樸、自然的方法——石刻,來描繪、記錄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它是人類社會的早期文化現象,是人類先民們給后人的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的發現為研究中國西北地區古代少數民族歷史、文化、藝術、宗教以及民族關系等提供了大量翔實的資料,課堂上,我們來仿照古人在石頭上鑿刻,來記錄當天發生的事情。
活動時間:5月20日13: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社教體驗區
活動對象:18周歲以上(額滿為止)
08.科學課堂:“長虹臥波”系列之懸索橋
懸索橋歷史悠久,早期熱帶原始人利用森林中的藤、竹、樹莖做成懸式橋渡過小溪。如今,懸索橋是現代大橋的跨度記錄保持者。高聳的橋塔、彎曲的主纜、堅實的錨碇組成了它最基本的承重體系,也是它最鮮明的外形特征。本次課程,我們將通過介紹中國第一座特大跨徑鋼懸索橋——無錫江陰長江大橋,讓學生了解懸索橋的承重原理,并親手設計搭建一座懸索橋。
活動時間:5月27日 13: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社教體驗區
活動對象:7至12周歲(額滿為止)
09.科普劇:《紙張實驗室》
紙張與科學的結合,會給你帶來怎樣的互動體驗?“穿紙而過”的新奇難題,你知道怎么破解嗎?科普劇《紙張實驗室》將從一張紙的起源說起,為你重現四大發明中的古法造紙,通過實驗,向大家展示穿紙而過、堅固的紙橋、無字天書等奇特的科學現象,一起尋找紙張中蘊含的科學原理。
活動時間:5月6日、5月13日、5月20日、5月27日14:0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一樓大廳
活動對象:社會公眾
參與方式:現場參與
來源:開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