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博新展|在筆墨間與往昔對話 無錫博物院藏士人信札展開展

“晚清的另一種打開方式——無錫博物院藏士人信札展”11月18日開展,本展立足本土文化資源,共展出無錫博物院藏晚清名人信札、書畫、文房等100余件。
展覽分為所談皆國事、也作稻粱謀、翰墨寄雅韻、栽花箋紙中、書托踏雪鴻共五個單元,從歷史背景、文人治生、藝文交往、花箋藝術和通信方式等維度展開,讓紛紜的故紙聯結成歷史的橋梁,帶我們走入那段風云激蕩的過往,回望大時代遠去的滾滾煙塵……
所談皆國事
晚清士人信札的字里行間浮現著當時社會的種種矛盾和挑戰,也凝結著個體生命與家國命運交織的群體性記憶,是中華民族在時代沖擊下奮力圖存的歷史印記。


如李鴻章在1871年和1887年寫給其幕僚薛撫屏的兩通信札中,重點提到了“津門水患尤甚”等具體歷史事件,成為后人了解晚清政治與社會的第一手材料。與此同時,潘祖蔭賀左宗棠西征凱旋的信件,不僅展現了文人之間的禮儀往來,更折射出“塞防與海防”并重時期的國家戰略抉擇。

也作稻粱謀
書生亦須作稻粱之謀也!除了聲名顯赫、高官厚祿的頂層士人群體,僅有舉人、秀才功名的中下層士人組成了這個國家更為龐大的知識精英群體。他們往往游幕于各路正式官員,并且積極開拓多元化的治生途徑。

施醫,是古代士人重要的謀生手段。如儒醫薛撫屏,出生于無錫官宦世家,入李鴻章幕府,成為李府的家庭醫生。后由李鴻章保薦,應召入宮為慈禧太后看診,由此獲寵,并授予官職,成為“以醫入仕”的典范。


翰墨寄雅韻
晚清文人通過書信交流書畫技法與品鑒心得,考辨金石古器的真偽源流,分享出版印刷業的新動向,探討古籍善本的刊刻與流傳。其中的書藝之美,盡顯文人對雅韻的執著追尋,而書信的格套規范本身亦是禮義文化的載體。



栽花箋紙中
花箋藝術作為信札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清末民初,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播需求增長,一些晚清畫家抓住時代機遇,突破傳統文人畫的局限,兼職承擔起了商業美工與插畫師角色。他們將繪畫技藝融入實用創作,拓寬了畫家的治生空間。
畫家筆下的繪畫作品和圖案設計通過廣告、包裝、圖書以及信箋等媒介,活躍在晚清和民國形形色色的生活場景中,推動了傳統繪畫在近代社會的應用轉型。


書托踏雪鴻
官方驛站依舊傳遞著公文與官方信函,信局和信客承擔了民間通信和寄送錢物的繁雜業務,近代意義上的郵政系統在清末新政中應運而生,新興的電報業更以 “電波傳書” 的方式徹底打破時空限制,成為引燃中國信息革命的世紀星火。傳統與現代交織,多元郵路系統并行,勾勒出晚清社會通訊模式轉型的獨特軌跡。



“這些信札既是歷史研究的珍貴資料,也是大家理解晚清社會的一扇窗口,我們希望通過這些真實的文字,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感受到歷史的溫度,在筆墨間與往昔對話。”——“晚清的另一種打開方式——無錫博物院藏士人信札展”策展人 華辰成
展覽安排

展覽時間:2025.11.18-2026.3.5
展覽地點:無錫博物院中區四層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