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 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 ——無錫博物院2022年年度報告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和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之年。無錫博物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文廣旅游局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堅守初心,緊抓安全工作和疫情防控,穩步有序推進各項工作,并取得顯著成效。簡要匯報如下:
一、抓黨建、貫始終,在黨建引領中落實錫博使命
無錫博物院黨總支堅持把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始終聚焦迎接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這條主線開展工作,全年召開中心組學習會議20余次,其他各種活動形式60余次。充分發揮黨總支理論學習中心組的帶頭示范作用,第一時間傳達學習中央、省、市委、局黨委的文件精神和重要會議精神,結合本院實際,精準推進各項活動往實里抓、往實處做,持續鞏固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打造“線上 線下”黨員學習教育模式,不斷豐富學習形式和內容,充分用好中心組會議、中心組擴大會議、支部黨員大會、支委會、黨小組會、民主生活會、主題黨日等學習形式,切實增強“三會一課”教育實效;充分用好“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智慧黨建”平臺、“無錫先鋒”公眾號等學習載體,組織黨員積極參與“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網絡答題等活動,推動線上教育常態化長效化。以“學深悟透”四字訣,精心組織安排,著力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切實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工作舉措和實際成效,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的召開。
二、重保護、牢基礎,在學術研究中實現錫博作為
積極爭取各級、各類文保專項資金,有序推進館藏文物保護修復。館藏青銅器保護修復項目、一、二級書畫文物數字化采集項目通過省文物局驗收;組織紫砂保護修復項目驗收,驗收結果報請省文物局批復;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單位通過省文物局運行評估;申請陶器修復項目、元代紡織品修復項目文保專項資金(目前,陶器修復項目省級文保專項資金40萬已到位,項目進入招標流程);積極組織編制數字化保護項目方案、預防性保護(常壓充氮系統)、預防性保護方案(二期)并報請省文物局審批。同時,邀請業界修復專家來院舉辦《古代折扇的修復與實踐》講座,現場指導我院成扇及其他紙質文物修復工作;組織院部專業青年骨干參加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文物保護青年人才培訓班”系列講座、國家文物局“碑刻石刻文物管理”線上培訓班等,順利通過2022年博物館領域“雙隨機一公開”檢查。
統籌整合青年人才學術、智力、平臺等資源,順利完成 “錫博英才行動”青年人才資助計劃第二屆評選;成功舉辦《來試人間第二泉——惠山茶會人文主題特展》學術研討會;編輯出版《來試人間第二泉——惠山茶會人文主題特展圖集》《來試人間第二泉——惠山茶會人文主題特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周培源王蒂澄捐贈書畫全集》《百年飛鴻見初心:無錫博物院藏紅色書信選編》等。其中,《百年飛鴻見初心:無錫博物院藏紅色書信選編》出版被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確定為2022年度省社科聯社科普及項目資助項目。與知網合作,《無錫文博》近三年文章均上傳知網,擴大了無錫博物院的影響力,推動了無錫文博事業的發展。
三、重內容、提品質,在精品展覽中顯示錫博魅力
為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的關切期待,充分回應市委書記杜小剛“讓市民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精品大展”的號召要求,無錫博物院重點策劃推出《來試人間第二泉——惠山茶會人文主題特展》《象心以澂源——紀念周培源先生誕辰120周年特展》《云山柳岸——書畫中的江南風物》《江河輝映——中原與江南青銅時代考古文物展》《未來之河——大運河國際藝術裝置展》《清如——楊令茀的書畫世界》等6個精品展覽,《紙上乾坤——無錫博物院藏清代翡翠扳指展》《雕鐫神奇——清楊芝山款西園雅集圖核雕特展》等4個一號特展廳系列展覽,并在市民中心舉辦《會心——講述無錫的城市故事》系列展覽之《清如——楊令茀的書畫世界》《君子之象——中華瓷器中的梅、蘭、竹、菊》等。完成引進《石之天成——壽山石雕刻展》1個,輸出《方寸憶崢嶸——無錫博物院藏郵票展》《紫玉金砂——無錫博物院藏紫砂藝術展》2個,豐富了市民的觀展體驗,提升了無錫博物院的影響力及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播。其中,“清如——楊令茀的書畫世界”入選國家文物局2022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征集推介項目;“竹爐煙輕—無錫與茶的故事(暫定名)”入選“2022年度江蘇省博物館精品展覽項目”;《來試人間第二泉——惠山茶會人文主題特展》是近年來無錫博物院規模最大的展覽,特展以“惠山茶會”為主題,深挖無錫博物院館藏資源,同時聯合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首都博物館、福建博物院等全國十余家知名博物館,聯袂講述惠山茶會的前世今生,展現無錫泉茶文化所蘊含的審美逸趣和人文價值。精心別致的展陳設計,近一百二十件珍貴展品,此展成為文化網紅打卡地,觀展者絡繹不絕,好評如潮。
四、重創新、廣惠民,在公共服務中體現錫博溫度
廣泛開展社會合作,社教活動開啟云上模式,活動量、質均有新突破,并形成常規活動豐富化、特展配套活動系列化、主題日活動特色化的特點。全年共策劃舉辦各類主題教育活動近300場次,線上線下雙管齊下,受眾人數逾92萬余人次。除三大課堂常規活動外,繼續深化“吳地文明”AR系列課程和“行走”系列研學旅行,累計研發12堂課的課件及市內3條、市外2條研學路線;加強館校聯盟建設,積極探索實踐與江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無錫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南豐小學等館校合作模式,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精心舉辦5·18博物館云上奇妙夜、文化場館月、“國風漢韻 精彩紛呈”系列活動;配合省文旅廳“博物知旅”主題活動季開展“走進文博無錫”話題討論及短視頻征集活動。“來華留學生文化感知大課堂”之《倪瓚的山水世界》課程入選2022年江蘇省博物館教育推介項目;“錫博代言人”志愿者榜樣項目獲得2022年江蘇省博物館志愿服務優秀案例名單;“吳地文明”系列云課堂之“春水玉帶扣”榮獲無錫市第九屆網絡文化季優勝活動獎;獲評無錫市少先隊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及無錫市師德涵養教育基地;志愿者鹿乾乾獲得“江蘇雙十佳革命文物講述人(志愿者)”稱號;董力瑜參加“江蘇雙十佳革命文物講述人”評選并展播。
全年共舉辦12場“錫博講壇”,參與人數達247萬余人次。積極拓寬傳播渠道,與無錫熱度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合作,線上線下同步直播,在原有微信視頻號、抖音、新華云直播平臺的基礎上,新增微贊、中華文博共享平臺轉播等線上直播平臺,并增加直播運營數據維護,微信視頻號、微贊平臺直播內容回放,微贊觀眾發言、簽到、在線投票等項目,強化直播效果,提升“錫博講壇”的文化傳播價值,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
五、重研發、增創意,在文創產品中展現錫博巧思
結合臨特展和院藏文物特色,圍繞《來試人間第二泉——惠山人文主題特展》,委托研發“書房雅物”等2個系列小計18款文創產品,其中“竹爐生煙茶飲套裝”“紫器清茗紫砂茶禮套裝”“寄暢山水陰書畫套裝”等多款文創,深受觀眾喜愛;授權君來集團、鳳凰藝都公司等使用本院藏品元素,生產主題禮盒、筆記本等文創產品7款。近期,圍繞考古展優化設計案,年內有望再推出3-4款文創產品。選用院藏宋懋晉《寄暢園五十景圖》、文嘉《二泉圖卷》、錢松喦《太湖壯觀》等元素,設計鄭州博博會無錫展區,榮獲第九屆博博會“弘博獎”之“最佳展示獎”。
引進社會力量參與,推進跨界融合發展。受理完成復制《清黃貽桂山水人物軸》等館藏資源授權15件,單位書畫委托保管3件,申請文物圖片授權3件。與鴻山遺址博物館、錫商銀行、闔閭城遺址博物館等多家單位交流文創開發經驗;與君來酒店管理集團、鳳凰藝都公司等展開合作,推出端午、中秋主題禮盒等;聯合文創研發中心完成了配合第三屆“江南文脈論壇”活動和“云山柳岸——書畫中的江南風物特展”文創開發方案、院一樓大廳文化墻設計方案等。“寄暢山水陰”等錫博文創產品正積極申報第二屆全國文化創意產品推介活動、第九屆紫金獎文創設計大賽。
六、重平臺、擴影響,在宣傳陣地中傳遞錫博聲音
自媒體影響力持續提升,整體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拓寬深化。官微粉絲數量達9.8萬人,推送信息總閱讀量達95.8人次;微博粉絲數量達15.4萬人,總閱讀量近千萬。宣傳亮點頻出。惠山茶會人文主題特展宣傳層層遞進,從微信預告推文、地鐵品牌列車宣傳、召開新聞發布會到制作宣發展覽先導片、文物故事片、邀請各媒體深入報道、微博話題引入等,逐步引發全網關注;與《中國推介》欄目聯合制作《國有寶藏之“翰墨飄香沐吳風 探寶無錫博物院”》專題片,登錄Twitter、YouTube、FACEBOOK、Tumblr、Dailymotion等各大國際網站傳播,百度百科排行第一,人民網、新華號陸續轉載播放;“學習強國”無錫學習平臺開通博物無錫專欄,持續更新無錫博物院文物類稿件;與《發現》欄目聯合拍攝制作“百年飛鴻見初心”系列專題片4集;國家級媒體關注報道穩步提升,人民日報專版報道、新華社海外版、中國新聞網做深入報道等。《錫博講壇》在微信視頻號、抖音、新華云直播平臺、微贊、中華文博共享平臺等線上直播平臺播出,并增加微信視頻號、微贊平臺直播內容回放、微贊觀眾發言、簽到、在線投票等項目,強化直播效果,提升“錫博講壇”的文化傳播范圍和影響力。
七、重責任、守底線,在安全生產中彰顯錫博擔當
無錫博物院始終堅持把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放在首位,從嚴從實抓好各項工作。疫情防控常態化期間,堅持做好全院人員的核酸檢測、疫苗注射的督促統計、匯總上報,并及時根據省市疫情防控要求不折不扣落實好疫情防控工作。突發疫情應急處置期間,堅持先鋒戰“疫”,廣泛號召黨員干部積極主動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累計有53名黨員先后奔赴火車站、社區等地執勤,其中兩名年青干部被抽調至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協助工作,許庭嘉獲得市“2021——2022抗疫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全年安全檢查66次,召開安全工作會議25次,開展安全教育培訓9次,各類演練18次,切實增強全體工作人員的安全防范意識和技能,進一步加強全院的安全管理,確保安全工作無死角。制定并執行夜間值班制度,確保24小時不脫崗、不漏人;定期檢查安防、消防設備,重大節假日開展安全大檢查,定期組織消防應急專項演練、反恐防暴應急演練、電梯困人應急演練等,提高應急處置和綜合協調能力;舉辦安全生產和消防知識講座,多渠道普及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按照省、市、局文化旅游行業安全工作部署要求,完善安全制度及應急預案體系,認真落實疫情防控“百日攻堅”行動。
八、重優化、強服務,在智慧建設中提升錫博功能
無錫博物院大力發展建設以業務需求為核心、以現代科技為支撐的智慧博物館,逐步優化運營管理、推動參觀體驗升級,進而實現智慧服務、智慧管理等。2022年實現票務系統、靈錫與閘機的對接,觀眾刷身份證或預約碼入館取代了人工審核通過的傳統模式,方便了觀眾預約及入館參觀,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一樓大廳魔墻的設立,讓觀眾輕輕一觸,就可從不同角度欣賞到400余件館藏精品,全方位了解藏品信息,實現了觀眾與文物的智慧互動,吸引眾多觀眾駐足;制作云展覽《雕鐫神奇——清楊芝山款西苑雅集圖核雕特展》發布官網;整合已有的云課堂、云講壇及云上展覽資源,在院官微上設置在線教育資源平臺,進一步推動云上博物館資源共享;完成新入藏文物藏品信息管理系統數據導入工作;數據中心平臺進一步優化等,這些舉措標志著博物院數字化管理水平又上了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