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瑛與他的“武林派”山水畫傳奇
明末清初,畫壇流派紛呈,名家輩出。在“松江派”、“嘉興派”、“常州派”風起云涌的繪畫時代,藍瑛與其創立的“武林派”(所謂“武林派”,因杭州古稱武林而得名。)如同一股清流,在流派林立的畫史上占據了一席之地。
藍瑛(1585出生,1664年尚在),字田叔,號蜨叟,晚號石頭陀,明末清初杰出的山水畫家,兼工人物、花鳥。藍瑛出生于浙江杭州一個平凡的家庭,自幼便展現出過人的繪畫天賦,其一生以繪畫為職業,是一位勤奮且高壽的畫家。在近八十年的人生中,藍瑛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繪畫作品。
藍瑛早年主要臨摹唐宋元名作,偏愛黃公望,又受松江派的影響,早期畫風細謹工致,面貌多樣。
二十三歲時,藍瑛移居松江,求教于書畫名家孫克弘(約1533—1611),并有幸結識藝壇大咖董其昌(1555—1636),得以長期隨侍左右。在董其昌的幫助下,他結識了松江眾多名人。在此期間,藍瑛游歷南北,飽覽名勝,開闊了眼界,大大豐富了創作內容,畫風也逐漸成熟。
明 藍瑛 仿一峰山水圖卷
縱25厘米,橫344.5厘米
無錫博物院藏
中年后,大約在藍瑛50到60歲期間,藍瑛的畫風發生了轉變。他融自然造化,博采眾長,將南北派山水畫風相融合,繪畫面貌呈現出蒼古峻厚,秀潤淡雅的特點。
明 藍瑛 一江秋水圖軸
縱95.5厘米,橫37.8厘米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
晚年時期,藍瑛回到故里杭州,以賣畫授徒為樂,影響深遠。晚年是藍瑛一生繪畫創作最為成熟和輝煌的時期。他在融會貫通前人技法的基礎上,開創了縱橫奇古、樸茂雄勁的繪畫面貌,并自立門戶,成為了“武林派”的掌門人,以獨特的畫風馳騁畫壇。
明 藍瑛 華岳高秋圖
縱310.9厘米,橫102.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明 藍瑛 青山紅樹圖軸
縱177厘米,橫92厘米
無錫博物院藏
藍瑛的山水畫作品,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青綠為主的設色山水;另一類是以淺絳為主的水墨山水。他的淺絳水墨古樸蒼雄,青綠山水則明麗簡勁,尤其是沒骨青綠山水更具特色。藍瑛所創立的武林派,形成了獨特的“藍氏語言”,追隨者眾多。除藍瑛的次子藍孟,孫子藍深和藍濤外,還有不少從學的弟子。明末大畫家陳洪緩、禹之鼎等人都曾拜在他的門下。
明 藍瑛 白云紅樹圖
189.4 厘米× 48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參考資料]
[1]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2]史仲文.叢書主編,王瑾瑾、陳宇飛主編.明代繪畫藝術史[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2.
[3]王一韜.藍瑛青綠山水畫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21.
[4]胡光華.藍瑛及其武林派的山水畫[J].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2006: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