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綬:我有南山語,說與逸客聽
在這寂靜深遠的山水之間,我,陳洪綬,以一位心懷詩意的游子之姿,細細敘述我的心靈之作——《南山歸隱圖》。這幅畫,不僅僅是我對繪畫藝術(shù)的一次深入探索,它更是我對生活的哲學(xué)、對精神歸宿的深刻體悟。當(dāng)我握緊畫筆,對著那一張平靜如水的細絹,我的心隨著筆尖舞動,將那份對生活的寧靜思考與對自然萬物的無盡熱愛,逐一鋪展于這方寸之地。
(明 陳洪綬 南山高隱圖 無錫博物院藏)
此畫,以絹本設(shè)色,其尺寸為125×54厘米,誕生于我38歲那年。回想早年間,我還是一位筆墨尚顯稚嫩、情感泛濫的青年,而至今,我已學(xué)會用更加細膩的筆觸去捕捉生活中的微妙細節(jié),用更加深沉的色彩去表達我對這個世界的敬畏與愛戀。《南山歸隱圖》便是我從青澀到成熟,心境變化的見證。
畫中,那位高隱之士,其開臉之清氣,脫俗之態(tài),顯然非凡。他或許身份為陶淵明,亦或李白,更或許是我自己的化身。無論真身何人,都代表了一種超越塵世俗念、寄情于山水之間的生活哲學(xué)。我與他,在這片虛構(gòu)的山水之間,仿佛老友重逢,有著說不盡的往昔,喝不盡的清歡。這份情感,便是我欲通過《南山歸隱圖》所傳達給世人的核心。
三個仆童,他們的形象各具特色,或攙扶,或持杖,或獻菊,活潑而不失真實。他們不僅是畫中隱士生活的助手,更是其孤寂生涯中的真摯伙伴。每一筆、每一墨,我都力求精準再現(xiàn)他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種表情,希望通過這些生動的細節(jié),讓觀者能感受到那份樸實無華而又真摯的快樂。
此畫取材自陶淵明那句耳熟能詳?shù)摹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詩意。我通過細膩的筆觸和淡雅的色彩,勾勒出了一幅隱逸者理想中的歸隱生活圖景。《南山歸隱圖》不僅是我對美的追求的體現(xiàn),更是我對生命真諦的深思熟慮。在這幅畫作中,我找尋到了自己心靈的最終歸宿,也期望能指引觀者找到屬于他們自己的內(nèi)心平靜之所。這便是我想要通過《南山歸隱圖》傳達給世人的,一份最深沉、最真摯的情感告白。如此,我,陳洪綬,在浮華塵世之外,靜靜地坐落于我的畫境之中,邀請每一位過客,停下腳步,與我共同欣賞這份超脫與寧靜,感受那份只屬于內(nèi)心的豁達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