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巖畫——中華民族的遠古符號(貳)
寧夏巖畫遺址地域相對比較集中,主要繪刻在黃河兩岸幾個山脈的溝口與峽谷之中,共計約30余處,兩萬多組,其中個體圖案超過五萬個。這些巖畫作品是匈奴、鮮卑、突厥、回鶻、黨項、蒙古等民族文化長期交融的結晶,更是遠古先民留給后世的珍貴遺產。
寧夏巖畫中最常見的題材是動物,其中有很多大型狩獵、放牧場景,以及大量的羊群、馬匹圖像,反映出這兩類動物在創作者的生活中尤為重要,充分說明巖畫創作者的生業模式與畜牧業文化息息相關。而有些動物的表現形式并不普通,例如軀干以網格狀、螺旋紋、圓點等圖案進行裝飾,學者們普遍認為這種主觀的表達除了起到裝飾、美化的作用外,可能與崇拜、敬畏、祈求等思想的表達有關系。
寧夏巖畫中的大角羊
狩獵畫面
展現各類關于人物活動場景的巖畫,也是寧夏巖畫中的重要題材。例如狩獵、放牧、爭戰、舞蹈等。寧夏巖畫中的人面像題材,更是體現了創作者復雜且詭譎的意圖表達。縱覽世界各地原始宗教的特征,我們從中能夠發現很多普遍性的信仰習慣,如對人體骨骼的崇拜-尤其是頭骨;對面具的崇拜和使用;對太陽的崇拜;對雙目的崇拜;對各類圖騰符號的崇拜等,這些均是“萬物有靈”思想的具體呈現。而不同類型的人面像巖畫,正是古代先民復雜的多神崇拜的體現。
太陽神
人面像
結語
寧夏巖畫是古代先民杰出創造力的結晶,是重要的實物圖像史料,是原始藝術的序章。寧夏巖畫是中華文明史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畫卷,生動又翔實地將幾千年來生活于此的不同族群的遷徙互動、文化交融現象記錄下來。這些精彩紛呈的圖像,為我們展現了歷史長河中的寧夏。作為牧業文明與農耕文明的過渡地帶,在賀蘭山的護衛下,在黃河的滋潤中孕育出的巖畫文明,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
一起走進錫博,共賞朔地戀歌。
參考文獻
《寧夏巖畫》,劉思文,《寧夏畫報》2022年12月2.《從世界藝術史角度看中華共享符號的生成--以中國早期巖畫為中心》,張法,季中揚_,張娜,《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年12月
來源:開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