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博約你來賞花
陽春三月 天氣漸暖
花兒漸漸開放
按捺不住要出門賞花?
雖然現在國內抗疫形勢向好,
但也還沒到松懈的時候
出門戴好口罩 不扎堆
當然 不出門也可以賞花
春夢喜雪圖
梅花不畏嚴寒,傲立于寒冬,象征著不屈不撓的精神。自古以來,梅花就是文人墨客筆下不竭的話題,留下無數經典。
清 費丹旭《春夢喜雪圖》(局部)
翠鳥送來了春天的消息,驚擾了小姐姐仕女的美夢,仕女便出門尋春。寒風吹來了小雪和梅花的香氣,她被花香吸引來到梅樹下踮起腳尖嗅起枝頭寒梅,心中感慨梅花不畏嚴寒,傲雪斗霜,冰清玉潔。
清代畫家費丹旭(1802——1850),字子苕,號曉樓,別號環溪生、偶翁等,浙江烏程人。由于其父費宗騫擅畫,費丹旭少時便得家傳,尤工仕女,其筆下女子,秀潤素雅,清麗瀟灑,與清代松江畫家改琦并稱“費改”。
他的這件《春夢喜雪圖》縱129厘米,橫31厘米,繪一仕女立于梅樹之下,筆觸細膩,線條靈動,畫面左上有費丹旭自題七絕一首:
翠羽聲中春夢殘, 撲襟香雪影珊珊。
可知一樣梅花骨, 不畏春風料峭寒。
此圖疑原為四季仕女圖,無錫博物院存其代表春季的“采梅”,取其詩意定名“春夢喜雪”。據費丹旭自題,此圖是1843年客居別下齋時的作品。別下齋是浙江海寧著名藏書家蔣光煦的齋號。蔣光煦(1813-1860),字生沐,是近代著名軍事家蔣百里的祖父,其家族為海寧藏書世家。因蔣光煦對“困而學之,庶自別于下民”句頗為有感,而名其書齋為“別下齋”。
山花爛漫圖
南宋大詩人陸游曾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詠梅詞: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1961年12月,毛澤東“反其意而用之”,也做了一首《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這首《詠梅》一改陸游原詞中孤芳自賞、寂寞消沉的味道,展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人英勇無畏同時又大公無私的情懷,創造出一種新的積極向上的氣象。
1965年,畫家周懷民用主席詞意,創作了《山花爛漫圖》,此圖縱180厘米,橫96.6厘米,
近景嶙峋的山石尚且明晰,稍遠一點的景物已經模糊難辨,遠景即用大片留白,清冷的氣氛撲面而來;到此處,似乎一切都與數千年來文人的詠梅傷春沒有區別,
但右上方峭壁之上斜刺而出的幾樹梅花逆轉了這一切,不精致也不齊整,但就是這么大喇喇開放的梅花,為凜冽的冬日帶來了絲絲明媚的暖意。
畫家筆下也多用梅花歌頌春光,迎接春天
周懷民《迎春》
錢紫筠《迎春》
黃養輝《春光》
碧桃圖團扇面
清趙之謙絹本設色碧桃圖團扇面
趙之謙,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字益甫,號冷君,后改字撝叔,又號悲庵、梅庵、無悶等。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在繪畫方面,他是海派先驅,對近代寫意花卉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作為其所作碧桃圖團扇面,絹本設色,畫面所繪折枝碧桃,紅花綠葉,清雅可人。畫心左上作者題:蓉軒仁兄大人屬(同“囑”)畫弟趙之謙。丁卯五月。鈐“之謙印信”白文方印。右下鈐“江南陶氏”鑒藏印。
《清韻香盆蘭圖軸》——蘭花
清韻香盆蘭圖軸
韻香是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女道士,她才藝出眾、結交四海名流,頗具盛名。吟詩賦詞、寫字作畫既是她的生活日常,也是她修煉心性的功課。她書法摹靈飛經,小楷溫婉娟秀,纖塵不染,畫多作墨筆竹、石、幽蘭,水墨淋漓,意境空靈,書畫之品,可見其人。清代詩人陳文述有詩描述“烏絲細膩瓊箋疊,七簽書啟云珠笈。想見琳窗染翰時,羽衣墨漬靈香濕。”
清惲冰絹本設色紫藤虞美人圖軸
惲冰,清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深得家傳的一位女畫家,清初畫壇"四王吳惲"中惲南田家族的后裔。她自幼潛心于花鳥畫創作,不僅整日觀摩家中所藏惲南田的畫作,掌握表現技法,而且常觀察房前屋后的花草 、蟲蝶,從中汲取大自然賦予的創作靈感。其花鳥畫注重逼真寫實,造型生動傳神,花瓣常以水墨著色暈染,通過靈動多變的用筆,把墨、色與畫中的形象完全融為一體;莖枝、葉筋以嫻熟的筆力一筆勾就;葉片注重陰陽向背的處理關系,頗具立體感。惲冰與以擅勾染聞名的馬荃合稱為清代女性畫壇雙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