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古為新|無錫古運河之旅(下)
時間: 2020年06月02日 瀏覽次數:
2940
現代蔡光甫無錫古運河黃埠墩圖軸
黃埠墩原為芙蓉湖中的一個小洲,相傳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曾在洲上疏治過芙蓉湖,黃埠墩因此而得名。明代墩上尚有文昌閣、環翠樓、水月軒等建筑,到清康熙時,僅存佛殿一間,康熙、乾隆南巡時,曾多次到此駐蹕。此后,佛殿屢毀屢修。上世紀50年代,在大運河改道工程中,佛殿被拆除。上世紀80年代,政府將南門外張元庵戲臺移建于墩上,形成了目前黃埠墩的建筑格局。現如今,黃埠墩已成為無錫段運河的文化標志之一。圖中的黃埠墩應當是依據拍攝于1915的老照片繪制而成,畫家準確地把握了黃埠墩“在寺塘涇口,適據中流”的地理位置,表現出黃埠墩一帶叢柳掩映、千帆捷馳的秀美風光。
在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空間關系中,有“可游可居”、“移步換景”的特點,觀賞者可步入畫中游覽。按照畫家所預設的游覽路線,不斷地想象自己處在畫面中景物的某個位置,這種切換是非常緊湊的,同一個景象既是一段欣賞的結束又是另一段欣賞的開始,山水畫之"游"在視線的不斷切換過程之中充分體現出來。在蔡光甫先生的畫中,隨著視點的切換,一會兒在山頂、一會兒在水邊、一會兒在橋頭……我們的視線由近至遠,由畫面外到畫面中,最后到無窮遠處,從而完成了一次奇妙的無錫古運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