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名啦!|七月活動早知道
三大課堂
文博課堂:中國印文化系列學習之“山川靈氣”
印石,是篆刻技術表現的舞臺。在元代以前,人們多以金、銀、銅、鐵及玉石為制印材料,這些材料質地較硬,只能由專門工匠刻制。元代以后,隨著福建壽山石、浙江青田石、昌化石和內蒙古巴林石的開采,這些色彩鮮麗、質地細膩、極易雕刻的石料使古人從金屬治印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能在方寸之地暢快淋漓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并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印石文化。本次課程圍繞印章石料這一主題,結合展覽實物,帶領學生領略中國四大印石之美。
活動時間:7月9日13: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五樓社教體驗區
活動對象:10周歲及以上未成年人(額滿為止)
參與方式:點擊官微閱讀原文,進入報名頁面
藝術課堂:玩色——中國畫傳統顏色認知體驗活動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確立了自己的色彩結構。中國傳統色彩,具有深厚的人文背景,具備了完整的色彩架構和系統的色彩命名。古人的風雅勁從給顏色命名就可一窺一二,絲毫不輸作詩寫文章?!吨袊鴩业乩怼冯s志社把98種中國傳統顏色做了一個色卡出來。“天水碧”、“竹月”、“百草霜”等等這些帶有意境的顏色到底是什么樣的呢?等我們一起來揭曉秘密吧。
活動時間:7月16日13: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五樓社教體驗區
活動對象:10—15周歲未成年人(額滿為止)
參與方式:點擊官微閱讀原文,進入報名頁面
科學課堂:生命探索——呼吸系統的奧秘
從出生那一刻起,我們就離不開空氣,人體通過呼吸過程來獲取生命活動所需的空氣。那么,它是如何完成的,涉及到的器官有哪些呢?本次活動結合東二展廳科技與生活中的人體的六大系統,向同學們講解呼吸的主要器官肺和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完成人體呼吸系統模型,讓同學們更直觀認識呼吸系統。
活動時間:7月23日13: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五樓社教體驗區
活動對象:7—12周歲未成年人(額滿為止)
參與方式:點擊官微閱讀原文,進入報名頁面
“雛鷹小隊”系列研學實踐活動
課程一:活字墨譜
印刷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是人類史上的創舉,而銅活字印刷術又以無錫人最為擅長,明代時期的銅活字印刷在富庶的無錫得到發展且享譽世界,直至今日,無錫依然是我國著名的印刷之鄉。本課程通過拓印詩句,深入了解無錫歷史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活動時間:7月5日、12日、19日、26日(周二9: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
活動對象:小學四年級至六年級(以小隊形式報名,每小隊不少于4人)
參與方式:電話報名 85727500
課程二:植物扎染
本草之道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的智慧積累,經過百年的傳承,我們有這樣的一種手工藝——扎染。古時候還沒有化學物質染色,人們就用身邊的植物,礦物或是昆蟲來染色。植物染料是指提煉自植物,耐久不退色的有色物質?;ü母⑶o、葉、皮都可以用溫水浸漬來提取染液,現在大家把這種植物染色稱之為“草木染”。本課程我們將館藏文物與傳統扎染技術融合,同學們以智慧提煉文物元素進行藝術扎染。
活動時間:7月6日、13日、20日、27日(周三9: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
活動對象:初中(以小隊形式報名,每小隊不少于4人)
參與方式:電話報名 85727500
課程三:“塑”說無錫
惠山泥人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名副其實的無錫傳統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國傳統手工藝的杰出代表。本次活動基于對傳承傳統文化歷史、開發地域文化藝術、弘揚優秀民間藝術的責任感,依托院內常設展覽《泥塑雅韻——惠山泥人》,向大家介紹泥塑的淵源、惠山泥人的原料、彩繪特征和制作流程等等,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泥人藝術創作,真正理解傳統文化精髓。
活動時間:7月7日、14日、21日、28日(周四9: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
活動對象:小學一年級至三年級(以小隊形式報名,每小隊不少于4人)
參與方式:電話報名 85727500
課程四:絲網印刷
絲網印刷是指用絲網作為版基,并通過感光制版方法,制成帶有圖文的絲網印版。絲網印刷由五大要素構成,絲網印版、刮板、油墨、印刷臺以及承印物。本課程將以無錫博物院藏畫為絲網印刷的母本,帶領學生進入展廳學習相關藝術知識,將古典審美轉化為現代抽象語言的絲網印刷,進行藝術理論學習與版畫技術實踐。
活動時間:7月1日、8日、15日、22日、29日(周五9: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
活動對象:小學四年級至六年級(以小隊形式報名,每小隊不少于4人)
參與方式:電話報名 85727500
課程五:瓷土生輝
選料、制坯、干燥、裝飾、上釉、入窯,古時的工匠們用一雙雙巧手賦予泥土新生,以造型、以裝飾、以釉色。樸實無華的泥土被粉粹重塑筋骨,被烈火灼燒重生,變為瓷器成為載體,從皇家到民間,從東方到西方。一位又一位不曾被史書記錄姓名的工匠捕捉時代審美,用精湛的技藝制作出千姿百態的瓷器,為后世的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本課程將從捏、塑、繪等多個角度,帶領青少年學生體會陶瓷藝術的魅力。
活動時間:7月2日、9日、16日、23日、30日(周六9: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
活動對象:小學一年級至三年級(以小隊形式報名,每小隊不少于4人)
參與方式:電話報名 85727500
“銅”話故事會
課程一:“銅”話故事會之“饕餮盛宴”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是世界冶金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紅銅加入錫、鉛,成為一種新的合金,這種合金歷經幾千年的化學反應,其表面出現一層青灰色的銹,所以今人謂之“青銅”。)本課程介紹有鼎、簋、甑等商周時期數量較多、器型豐富的食器和炊器,幫助大家了解商周時期的飲食和歷史。
活動時間:7月5日、12日13: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五樓社教體驗區
活動對象:10周歲及以上未成年人(額滿為止)
參與方式:點擊官微閱讀原文,進入報名頁面
課程二:“銅”話故事會之“酒以成禮”
本課程從爵、觚等較為人所熟悉的青銅飲酒器出發,并延伸介紹數量較為稀少的盛酒器,從而幫助大家對商周時期的飲酒文化有所了解,并結合歷史文獻,對于商周時期酒與社會的關系有一個簡單的學習。一起期待“銅”話故事會之“酒以成禮”吧!
活動時間:7月6日、13日13: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五樓社教體驗區
活動對象:10周歲及以上未成年人(額滿為止)
參與方式:點擊官微閱讀原文,進入報名頁面
課程三:“銅”話故事會之“卷甲韜戈”
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痹谙惹貢r期,戰事與祭祀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課程介紹了先秦時期的青銅兵器,有鉞、戈、戟等,通過介紹兵器來還原當時的作戰情況,從戰爭來分析先秦國家的經濟文化。
活動時間:7月7日、14日13: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五樓社教體驗區
活動對象:10周歲及以上未成年人(額滿為止)
參與方式:點擊官微閱讀原文,進入報名頁面
課程四:“銅”話故事會之“制禮作樂”
音樂這種藝術最早的源頭在哪里?本次課程有目的性地帶領大家從早期的青銅樂器出發,探索音樂之旅。課程從鉦出發,揭示戰爭與音樂的奇妙關聯,又從鉦發展出了各種鐘形樂器。一起來“銅”話故事會看一看吧!
活動時間:7月8日、15日13: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五樓社教體驗區
活動對象:10周歲及以上未成年人(額滿為止)
參與方式:點擊官微閱讀原文,進入報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