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芙蓉湖上小金山、芙蓉湖的九種打開方式
《芙蓉湖上小金山》講座
金石聲(無錫祠堂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12月9日 14:00
無錫學者金石聲以民俗學的方法談論湖泊起源,從太湖形成的隕石撞擊傳說、太湖銀魚的由來等有趣的角度,引出芙蓉湖的歷史。并梳理了芙蓉湖與運河、梁溪河、太湖、長江等各水系之間的關系,闡述了芙蓉湖如何逐漸融入運河,成為無錫水陸運輸的重要通道。
又以“黃埠墩氽(tǔn)在水浮面”,“黃埠墩劃船一腳去”等無錫方言典故生動地講述黃埠墩的相關民俗知識,并通過黃埠墩的攝影、繪畫和史料中的圖像資料,解讀黃埠墩在人文故事、歷史傳說中的前世今生。
《芙蓉湖的九種打開方式》導覽與解讀
李銘澤(梁溪區作協副秘書長)&楊柳風藝文空間
12月10日 13:00
楊柳風藝文工作室從文學的角度針對青少年群體進行了展覽的導覽和解讀,從鯀禹治水的神話起源講到芙蓉湖的治水歷程,芙蓉湖的治水之功不僅是對水患的治理,其疏堵結合、敬畏自然的治水理念更體現了中國儒家禮樂思想和“天人合一”的價值觀。
在觀看到顧凱軍的《昆侖》裝置作品時,孩子們了解到芙蓉湖的治水傳說和中國其他的治水神話類似,都帶有鯀禹治水的影子。昆侖山作為大禹治水的神山,其“經天緯地”“人定勝天”的意味不言而喻。“昆侖”的蘊意實際上就是上古圣人為后世鋪就的一條通往幸福世界的康莊大道。
在觀看蒼鑫作品《奇花異草》系列雕塑時,通過對中國傳統經典著作《山海經》中各種神獸的造型分析,孩子們逐一分辨著作品中各種動植物組合的造型趣味,尋找每一個形象的構成與特點,激發出創作的想象力。
在觀看無錫博物院藏清秦儀《芙蓉湖圖》(復制品)時,可以看到一幅以惠山、芙蓉湖為視線中心描繪的無錫“清明上河圖”,在淡雅古樸的筆墨中體會昔日水鄉的悠悠古意。
在觀看劉佳玉《激流引力》數字媒體裝置作品時,李銘澤帶著孩子們引申到中國科幻文學的探討,通過作品可以感受到未來數字化的水形態帶給我們超越視聽的沉浸式體驗,也喻示著人類必須對目前所生存的自然環境更加珍視與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