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青銅文化系列學習——食光冉冉(壹)
“民以食為天”,人們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時代,學會了烹飪“熟食”,飲食器具應運而生,到青銅時代,已有了各種各樣的形制,被應用于不同的場合。在今天的微課中,我們將結合“江河輝映”展覽中的食器酒器,解讀它們的器型特點和功能,帶領大家走進絢爛多姿的吉金世界,一睹青銅時代的飲食文化風采。
青銅食器
鼎
鼎是烹煮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大體分為圓鼎(兩耳三足)和方鼎(兩耳四足)兩種。到了周代,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用鼎制度,就是根據貴族的等級,規定他所享用的鼎的數量,并以鼎為主體,配置其他食器。比如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
春秋 王子午鼎 河南博物院藏
【春秋 王子午鼎】1978年河南省南陽市淅川下寺發掘出土。王子午是楚莊王的兒子,又名子庚,曾在楚國擔任令尹一職,相當于后世宰相。器壁內側鑄鳥蟲篆銘文14行83字,大意為“王子午鑄鼎以祭先祖文王和進行盟祀,并因施行德政,所以受到楚國民眾的敬重。希望子孫后代,永遠以此作為自己行動的準則。”其中口沿處攀附的六條龍形怪獸附件,是迄今所知我國采用失蠟法最早鑄件之一。這件銅鼎束腰收腹,顯示出濃厚的楚國風格,這與楚王的癖好有關。《史記》中記載,楚靈王喜歡腰身纖細的人,而對肚大腰圓的人極為反感,楚國的朝中官員為了迎合楚靈王奇怪的癖好,都普遍進行節食減肥,并且把腰帶束得緊緊的。這種追求細腰的風氣刮到青銅禮器的鑄造上,就形成了王子午鼎的獨特風格。
簋(guǐ)
簋,它就是古人的飯碗,用來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食糧。簋不僅是食器,它還是商周時期重要的青銅禮器。在商周奴隸社會,簋和鼎一樣,也曾作為標志貴族等級的器物。在商周禮制中,青銅簋通常在祭祀和宴會時以偶數組合與以奇數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比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西周 利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西周 利簋】所謂“利簋”,就是一個叫“利”的人鑄造的簋。利隨武王參加戰爭,勝利后受到獎賞,鑄造這件青銅器用來記功并用來祭奠祖先。利簋采用上圓下方的形制,表示天圓地方,這是西周初期簋的典型造型。底部的32字銘文雖然很簡略,卻記錄了一次重大歷史事件,就是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戰”,因此,也有人稱它為“武王征商簋”。天文學家依據銘文,計算出武王伐紂的時間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這一著名的戰役有了一個絕對年代,它為商周兩代的劃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據。
鬲(lì)
鬲是一種烹煮器,它烹煮的食物主要是谷物和小型動物的肉類。青銅鬲的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從外形上看,鬲的結構一般分為兩個部分,上部為口徑方形或圓形的容器(有的上有兩個耳),下部為三個中空的足。鬲重要的特征是有三個袋形腹,這種獨特袋形腹完全是為了擴大受火面積,較快地煮熟食物,反映了先民的睿智和創造意識。
西周 碩父鬲 深圳博物館藏
【西周 碩父鬲】出土于現在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那一帶正好是古代虢國墓地。碩父鬲的頸部內側呈逆時針方向有銘文二十四字,大意為“虢仲的公位繼承人碩父,在其為國子(國子,周代大學的貴族子弟)期間,為其妻季嬴作此銅鬲,子子孫孫世代永遠保有享用這件銅鬲”。這件銅鬲對研究西周晚期及虢國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甗(yǎn)
甗是一種用來蒸食物的炊具,相當于我們今天用的蒸鍋。從形制上看,甗可以看成是組合型的器物。上部為大口盆形的甑(zèng),可盛放食物。下部為鬲用于裝水,鬲和甑之間還有一塊帶很多小眼的圓形銅片。使用時,在器物底部燒火,蒸汽通過銅片將甑內食物蒸熟。
商后期 “婦好”青銅三聯甗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商 婦好青銅三聯甗】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是目前所見到的惟一的這種復合炊具。婦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是商朝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這樣的甗可以同時蒸煮幾種食物,既提高了熱能的利用效率,也增加了食物的品類和總量,為后代的一灶數眼炊具的制造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