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盛世通寶——唐宋貨幣賞析(貳)
宋 代 貨 幣
宋代在我國貨幣發展史中是一個舉足輕重的時代,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就產生于北宋時期的四川地區。北宋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貨幣流通額也逐年增加。北宋太宗時,年鑄幣量就達到了八十萬貫,之后逐年都在增加,而銅礦的開采并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鑄幣需求,銅料一度緊缺。北宋政府為彌補銅錢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在四川買一匹布料,要付重達130斤的鐵錢,這使得人們出行購物非常不便。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
《清明上河圖》中的市集場景
宋真宗時,在政府的許可下,成都的十六家富戶共同經營起了交子鋪。交子鋪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并在各地設立交子分鋪。交子用同一色紙印造,上面的圖案多為房屋和人物,有統一的形制。紙幣上面還有鋪戶印記的“押字”,相當于防偽水印,可以用來鑒別交子的真假。交子的面額沒有固定,是按照領用人需求隨時填寫的,類似于今天的支票。人們在交子鋪用銅幣兌換交子,兌現時每貫要收費30文手續費,拿到手的交子在流通中也可以隨時兌現。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它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宋朝以后,歷代政府都開始發行紙幣,比如元代的至元通行寶鈔、明代的大明寶鈔、清代的戶部官票等等。
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十四年發行的至元通行寶鈔
世界上票幅最大的紙幣:大明寶鈔“一貫”
清代戶部官票
除了紙幣以外,宋代依舊沿用通寶錢。北宋的國情國勢遠不及唐,但在國內經濟文化方面,則有著長足的發展。北宋朝野都很重視錢幣的藝術性,因此宋代開始盛行對錢。所謂對錢,指由同一錢監鑄造的一種互相對稱的錢幣。它們像一對雙胞胎,形狀、大小都一樣,區別在錢文所使用的書體。對子錢一般是以篆書字體的一枚為主,配以其他書體的另一枚錢,例如隸書、行書、草書等。
宋代對錢
到了宋徽宗時期,宋朝錢幣的藝術性更是達到了頂峰。宋徽宗趙佶自創了書體“瘦金體”,由他親筆題寫的宋幣大觀通寶、崇寧通寶等就是典型的鐵畫銀鉤、拋筋露骨。四字錢文對稱地書與方孔圓錢之上,再加上錢幣外緣細廓的線條,和諧美觀,俊朗大氣。
崇寧通寶
我國貨幣發展史連綿數千年,鑄造錢幣數量之多、版本之豐富、質量之精美皆讓世人嘆為觀止。一枚小小的錢幣,不僅曾經是財富的象征,更見證了歷史的發展,積淀了寶貴的人文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