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香千年——書畫中的“四季風物”
電視劇《長安的荔枝》的熱播,這個夏天,小小的荔枝,可是憑著實“荔”出了圈。劇中那跨越千里、帶著嶺南晨露的鮮荔,不僅叩開了盛世大唐的朱門,更串聯起中國人與水果千年不解的緣分。
在筆墨暈染的書畫世界里,累累鮮果化作案頭清供、畫中珍饈。它們既是自然的饋贈,更寄托著文人雅趣、季節意象與生命哲思,成為意蘊深遠的文化符號。
春 季
在春日,翻開北宋趙佶的《枇杷山鳥圖》,枇杷綴滿枝頭,圓潤的果實裹著薄如蟬翼的果皮。一山雀棲于枝上,翹首回望翩翩鳳蝶,神情生動。
宋 趙佶 枇杷山鳥圖 故宮博物院藏
現代 齊白石 棕櫚琵琶圖軸 無錫博物院藏
畫家齊白石的《棕櫚枇杷圖》則以潑墨寫意,枇杷的金黃果實與墨黑對比,充滿著生命的靈動。
枇杷被賦予吉祥如意、富貴繁榮的寓意,也被認為是多子多福的象征。
夏 季
夏日果品呈現出來不一樣的氣質。
桃子在傳統文化中被賦予“仙桃”和“壽桃”的稱號,寓意健康長壽。
元 錢選 桃枝松鼠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錢選《桃枝松鼠圖》細膩生動地刻畫了松鼠覓食的場景,小松鼠躡手躡腳地爬向兩顆熟得透潤的桃子,成熟的桃子白里透紅令人垂涎欲滴。桃子與松鼠形成動靜對比,使畫面靈活生動。
盛夏時節,荔枝無疑是書畫中的主角。
清 居巢 荔熟蟬鳴圖 廣州藝術博物館藏
清代畫家居巢、居廉對嶺南果王“荔枝”情有獨鐘,繪制了不少荔枝圖,“二居”以”撞水撞粉”之法表現嶺南荔枝,一只黑蟬匍匐在荔枝上,更為畫面增添了活潑的生氣。
現代 齊白石 荔枝鏡心 故宮博物院藏
在現代畫家齊白石筆下,荔枝則以濃墨重彩勾勒出另一番趣味。他用夸張的紅色畫出荔枝的飽滿,寥寥數筆勾勒荔枝紋理,將文人雅趣與民間煙火氣完美融合。
秋 季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葡萄正是碩果累累的象征。
明 徐渭 水墨葡萄圖 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畫家徐渭的《水墨葡萄圖》畫一架葡萄,葉片茂盛,藤蔓纏繞,果實累累。作者以草書筆法作畫,行筆豪邁而不肆野,葉、果用淡墨加膠礬揮灑,墨氣淋漓酣暢,產生了極佳的暈散效果。
現代 周懷民 葡萄圖 無錫博物院藏
現代畫家周懷民畫的葡萄以西畫的用色法表現立體感,一串串晶瑩圓潤,霜粉可觸。
金秋的畫卷又總被柿子染成暖色調。
當代 劉春華 柿柿如玉圖單片 無錫博物院藏
當代畫家劉春華畫大樹枝頭掛滿的柿子,如燈籠般醒目,赭紅的果實與黑白相間的鳥兒形成鮮明對比。畫家借“柿”諧音“事”,以“事事如意”的意象,表達對平安順遂的祈愿。
冬 季
冬季的時令水果相對較少,柑橘類水果成為畫中亮色。
宋 佚名 香實垂金圖 臺北故官博物院藏
《香實垂金圖》是宋代佚名畫家創作的設色絹本花鳥畫,畫面主體描繪兩枚垂掛的柑橘果實,采用雙鉤設色技法,通過敷色暈染精細表現果葉的嫩老質感與果實的金色光澤。
宋 馬麟 橘綠圖頁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橘子由綠轉黃,滿壓枝頭。宋代畫家馬麟以粗細勻整的用筆流暢地勾畫出橘葉的外形輪廓,并以黃綠色填涂葉面,葉片雖然不多,但其充滿生命力的色彩為畫面增添了幾許活力。
書畫中的水果,是自然與人文的對話,亦是歷史與當下的共鳴。當代社會,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對水果的日常體驗已經與古人大不相同。但我們在享受現代便利的同時,也不要遺忘傳統文化中那份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體悟和對藝術的真誠。
參考資料:
[1]. 宣和畫譜.蔬果篇[M].杭州:浙江美術出版社,2012.
[2]孫靜.淺談中國畫中的瓜果時蔬[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07.
[3]王怡.宋代蔬果題材繪畫研究[D].濟寧:曲阜師范大學,2020.
[4]周梅玉.清代蔬果題材代表畫家的創作演變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21.
[5]林子意.“蔬果”題材在高中國畫教學中的價值開發與實踐研究[D].廈門:集美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