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國風美色之黃色
序言
華夏先民從觀察天地運行和時序更迭的自然景色中,構建出赤、青、黃、白、黑“五色觀”色彩理論。傳統顏色五彩繽紛,各色又傳遞著不同的思想與含義,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在政治經濟、民俗節慶、文化藝術中無不體現著對色彩的重視。本系列在線微課從中華傳統顏色中挑選數個流行至今的顏色,結合色彩的源頭出處、沿用歷史、文化特色等方向進行深入解讀,為讀者帶來國風美色大賞。本期為大家介紹黃色。
黃色
漢字“黃”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黃部,地之色也。從田從苂苂亦聲。”苂是光的古字,意思是田地在光線照耀下所呈現的顏色稱為黃色。《釋名》又說:“黃,晃也,猶晃晃,像日光色也。”意即黃又代表太陽的色澤。
土地/御用色/佛家
盤古初開,天地玄黃,是先民最早認知的原始色彩。黃色代表孕育萬物與繁衍中華民族的大地,因而黃土是先民敬畏膜拜的對象。華夏文明作為農耕文明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社會文明。農耕依恃于土地,游牧依恃于草原,狩獵依恃于山林,漁撈依恃于江河湖海。各個民族都只能在既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生存條件,“依天地自然之利,養天地自然之物”,在特定的物質生產環境中開辟文化的新空間。因此,占有廣闊土地的中華民族發展出了居中為大的地理空間觀念,“中土”“中原”“中國”是代表國度在天下之中,因此中央是權力最高的帝王之位。在五行學說中黃色屬土,表示生命的源起,也代表位處四方的中央,即最高權力所在,曾經是帝王御用的至尊顏色。
柘(zhè)黃,傳統色彩名,也指染料,來源于柘木,是從6世紀的隋代以來,天子最早選用的龍袍暖黃色。《讀通鑒論》中言:“開皇元年,隋主服黃,定黃為上服之尊,建為永制。”自此歷代君主均沿用隋制,定黃色為御用色,臣民不得僭越使用。而用柘黃色做龍袍色的慣例一直維持到1644年滿族人入主中原,建立清王朝,才被清帝用明黃色替代,以示區別。
金黃色,多用來指黃金的顏色,《說文解字》曰:“金:五色金也,黃為之長。”五色是指黃金、白銀、赤銅、青鉛、黑鐵。金黃色象征富貴、奢華、財富及宗教。古時道教方士煉金,相信吃金和用金可以長生不老。黃金也是印度佛教七寶之首,佛典認為黃金“色無變”“體無染”“令人富”與“轉作無礙”,恰好與法身之常、凈、樂、我四德相對應,所以金黃色是佛家崇尚的顏色。佛寺稱為“金剎”、佛身稱為“金身”,敦煌壁畫上也多用金粉繪畫。
2022年7月26日在無錫博物院一號展廳展出國家一級文物——明金絲發罩,其工藝精細復雜,清雅秀麗,貴氣十足,是明代金銀首飾之佳作。
結語
黃色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象征著土地、權力,是布帛染與繪畫顏料用色,也是佛家推崇的宗教顏色,還有其他不同的含義,例如:黃道吉日、雌黃、琉璃黃、藤黃、草木枯黃、黃口小兒、黃花閨女......在西方文化中,黃色象征著警示、色情、媚俗、妒忌等意味。
其實一切有關色彩的課題都與文化相關,社會文化造就了色彩,規定了色彩的名字及其定義,確立了色彩的規則和用途,形成了有關色彩的慣例和禁忌。因此,色彩的歷史首先是社會的歷史。對色彩的研究也是跨學科的,從詞匯學、物理學、化學中可以汲取到許多色彩的知識。敬請期待下一期的在線微課《國風美色》吧!
參考文獻
[1]袁杰英.中國歷代服飾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田字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5.
[3]黃仁達.中國顏色[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20.
[4]米歇爾帕斯圖羅著.張文敬譯.色彩列傳紅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