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上乾坤——翡翠篇
唐代詩人陳子昂的《感遇詩》有云:“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樹林。何知美人意,驕愛比黃金?!北娝苤?,翡翠是現今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名貴玉石,由于其礦藏量稀少愈發珍貴,而唐詩中所描述的“翡翠”顯然是種動物而非石頭,在千百年的歷史演變中,“翡翠”之所指有何變化?我們熟悉的寶石翡翠又是何時出現的呢?近期,我院以“指上乾坤”為名,舉辦了清代翡翠扳指特展,借此展覽,小編簡單地為大家介紹一下“翡翠”的發展。
清人對翡翠的鑒賞主要取決于“色”,現今人們重視的“水”與“地”的概念尚未出現。根據清代翡翠鑒賞家唐榮祚在《玉說》中的標準,我院的這件翡翠翠色純凈,能夠符合《玉說》對“寶貴翠”的標準。(即符合綠色正綠;不油不干;無斑無綹;體質蒼潤;色相沉著五項指標。)翡翠進入中國的時間一直有爭議,這與“翡翠”這一詞語在各個時期所指代的對象不統一有一定的關系。清代地質學家章鴻釗在《石雅》中所提出的“翡翠本鳥名,然漢時似亦有指玉者”。從《說文解字》中也可知“翡翠”原本是生活在熱帶地區的翠鳥的名字。
《清宮鳥譜》翠鳥
章鴻釗例舉了漢代大文學家班固的《西都賦》、張衡的《西京賦》都有的“翡翠火齊”之語,“火齊”是一種寶石,那么與“火齊”相提并論的“翡翠”必然是指的寶石,而不是其本意的翠鳥。章鴻釗又提出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在《歸田錄》中的描述最為耐人尋味?!稓w田錄》卷二記載:“余家有一玉罌,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梅圣俞,以為碧玉?!唬骸藢毱饕?,謂之翡翠?!浜?,予偶以金環于罌腹信手磨之,金屑紛紛而落,如硯中磨墨,始知翡翠之能屑金也?!睔W陽修很肯定地說他擁有一個翡翠玉瓶,這段記錄頗有說服力,但結合現有考古實物,宋代的翡翠尚未有發現。
筆者認為,北宋所說的“翡翠”并不是今日的緬甸硬玉。美國學者勞費爾所著《中國伊朗編》中提到“翡翠”就是佛經中的“摩羅伽陀”,梵語作marakata,意為“綠色寶”,一直到了明代,“摩羅伽陀”被譯為我們熟悉的“祖母綠”,這是波斯語zumurrud的音譯。唐代時,“翡翠”作為寶石的名稱或許是為了翻譯佛經的外來物品,其來源于波斯語fīrūzaj(綠松石)的音譯,用作翻譯今日之“祖母綠”寶石。故而宋代乃至更早的時期,我國是否已有緬甸硬玉尚待更多實證。目前比較普遍的觀點是我國的翡翠源于緬甸,緬甸于元代開始開采翡翠礦,而真正能夠達到寶石級別的翡翠于明代開始傳入國內。當時翡翠由緬甸流入云南一帶時,為區別于國產玉石(流通過程中又稱“翠玉”)故稱“非翠”,取并非中國翠玉之意,或因玉色青翠似翠鳥,逐漸得名“翡翠”。
清初時,初來乍到的翡翠并沒有打開銷路。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寫道:“蓋物之輕重,各以其時之時尚無定灘也……云南翡翠玉,當時不以玉視之,不過如藍田乾黃,強名以玉耳,今則為珍玩,價遠出真玉上矣。”可見翡翠起初無人問津,到了清代中期突然身價暴漲。這種審美的轉變實際上反映了清朝的經濟水平和滿漢文化的融合。好比瓷器,在元代之前,文人對瓷器的審美可以說是玉石審美的延伸,追求溫潤之美,而蒙古人治下的元朝打破了這種傳統,將青花瓷推廣了起來。翡翠有著和田玉不具備的閃耀光澤,大約在有清一朝才能得人青睞。在翡翠一姐慈禧太后的帶動之下,翡翠的影響力一時無兩,時至今日依然熱度不減,大街小巷都可見佩戴著翡翠飾品的男女老少。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現代社會對翡翠的審美和定級標準越發專業化。楊伯達老先生從工藝美術的角度,分“色、水、種、地、廠口、性、綹”等多個標準對翡翠分析鑒賞;2009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共同發布《翡翠分級》,用地質學標準定義了何為翡翠。如此多的規范化標準又反映了翡翠市場的火熱,翡翠不僅是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孕育著玉文化更加燦爛的明天。
本期“翡翠”知識小科普就是這些內容,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