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博文物中的無錫抗戰故事|新四軍六師十八旅后方醫院使用的奎寧針劑
“追循烽火印跡,銘記抗戰功勛”錫博文物中的無錫抗戰故事(五)
新四軍六師十八旅后方醫院使用的奎寧針劑

新四軍六師十八旅后方醫院使用的奎寧針劑,無錫博物院藏,國家二級文物。
1941年皖南事變后,戰斗在蘇南東路的新江抗改編為新四軍第十八旅,隸屬新四軍第六師。十八旅在無錫東湖塘鎮設立了后方醫院。當時后方醫院的條件十分簡陋,病房設在老百姓家,很多醫療用具都是醫務人員自己動手制作。藥品更是奇缺,如治療瘧疾用的奎寧,需要從上海等地秘密采購,再穿過日軍的重重封鎖運進根據地,十分不易。無錫博物院藏的這盒進口奎寧針劑能夠完整保存至今,更是彌足珍貴。
雖然困難重重,但后方醫院全體醫務人員憑著堅定的信念,吃苦耐勞,忠于職守,依靠地方抗日民主政權和人民群眾的幫助,出色地完成了使命,有力保障了十八旅在前方的作戰。六師師長譚震林還專門寫了一首白話詩《白衣戰士頌》,熱情贊揚了醫務人員的出色表現。
新四軍六師在無錫

位于無錫錫北鎮寨門村諸巷的新四軍六師師部駐地舊址。現為新四軍六師師部舊址紀念館。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后,中共中央軍委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同時整編和擴編新四軍部隊。蘇南的新四軍主力改編為新四軍第六師,下轄第十六旅、第十八旅等部隊。3月,新四軍六師在江陰祝塘成立,譚震林任師長兼政委。

新四軍六師十八旅五十二團的戰士正在開展文藝活動。

新四軍六師十六旅軍工部生產的輕迫擊炮與炮彈。
新四軍六師成立后,就以創建穩固的蘇南抗日根據地為主要任務。師部先后設在長涇、寨門等地,十八旅主要活動于無錫,先后取得奔襲江溪橋日偽軍據點、陳家橋反擊戰、綏界橋伏擊戰等戰斗的勝利;十六旅則活躍在宜興、句容、丹陽等地區,恢復了茅山抗日根據地,先后攻克了丹陽縣延陵、九里鎮等30余處日偽軍據點。

綏界橋伏擊戰舊址。1941年6月2日,新四軍六師十八旅五十四團三營在蕩口綏界橋伏擊下鄉“掃蕩”的百余日偽軍,斃傷敵軍20余人。
1941年7月,日偽開始對蘇南實行“清鄉”,妄圖清除占領區內的抗日力量。為配合蘇常太地區軍民的反“清鄉”斗爭,新四軍六師各部在無錫周邊進行了一系列作戰行動,牽制了日偽軍。9月,針對澄錫虞地區的第二期“清鄉”開始,新四軍軍部要求六師采取分區轉移的方法對付敵人的分區“清鄉”,師部和十八旅主力穿過錫澄公路封鎖線,撤離了無錫地區。十六旅則繼續戰斗在太滆等地,在反“清鄉”斗爭中擴大了宜興的抗日根據地,后被改編為蘇浙軍區第一縱隊。
展覽安排

展覽時間:2025.9.30-2026.1.4
展覽地點:無錫博物院西區負一層展廳
門票:免票免預約(團隊參觀請提前電話預約:85727500 / 8572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