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乾隆茶事系列學習之“荷露煮茗”(壹)
“蓋章達人”、“涂鴉皇帝”、“作詩狂魔”……一代帝王乾隆身上的標簽可不少,除此之外,乾隆皇帝還有一個“隱藏”愛好——品茶。這位“癡茶天子”在喝茶這件事上儀式感拉滿,對泡茶之水的選用也尤為重視。在今天的微課中,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乾隆泡茶用水的講究。
清 董邦達《乾隆皇帝松蔭消夏圖軸》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泉水——應是梵宮連洞府,浴池今化醴泉清
茶圣陸羽認為山泉水是最適合泡茶的水,他曾在《茶經》中寫道:“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將江西廬山的谷簾泉評為“天下第一泉”,江蘇無錫的惠山泉為“天下第二泉”,湖北蘄水蘭溪泉為第三。
無錫惠山二泉(圖源網絡)
乾隆皇帝在讀《茶經》時,對陸羽品評天下名泉這事深感興趣。他也用自己的方法評出了一張“乾隆版名泉榜單”,認為具備清、活、甘、輕、冽這5個標準的水才稱的上是“好水”。
乾隆命內務府制作了一個銀水斗,出巡時命身邊侍從對天下各地的水進行稱重。經過測量,乾隆發現濟南的珍珠泉,斗重一兩二厘;鎮江的中泠泉,斗重一兩三厘;杭州的虎跑泉,斗重一兩四厘;只有北京的玉泉山水,水質最輕,斗重僅有一兩。于是,乾隆將玉泉山水欽定為“天下第一泉”,還親筆題寫了“天下第一泉”碑,碑文寫道:“水味貴甘,水質貴輕,玉泉每斗重一兩,他處名泉無此輕者。”
北京玉泉山(圖源網絡)
其實早在乾隆量水之前,“水清而碧,澄潔似玉”的玉泉水一直是明清兩代宮廷用水水源。清代宮廷內所使用的水由專人負責每天在玉泉山采集,在太陽升起之前,插有小黃旗的“皇家運水車”從西直門進城往宮中送水。西直門也因此有了“水門”的稱號。
清宮運水車銅像(圖源網絡)
乾隆認定玉泉為天下第一泉之后,在玉泉山靜明園內建造了專屬茶舍“竹爐山房”,并在這里飲茶寫詩,為他的《御制詩文集》添磚加瓦。就連南巡,乾隆也會隨身帶上玉泉水。
清 徐揚《乾隆南巡圖》局部(國家博物館藏)
不過,帝王出巡時日長久。乾隆認為,水存在水桶中,經過長時間的車馬奔走,即使是再干凈的玉泉山水,也會受到污染。為了確保水質,乾隆皇帝發明了“以水洗水”之法。
每次“洗水”,乾隆會讓身邊的侍從取一口干凈的大缸,將隨身帶著的玉泉山水全部倒進去,在缸中刻上標記。再取本地的新鮮泉水也倒進大缸中,一同攪拌均勻。等水面平靜之后,由于玉泉山的水“輕”,所以會浮在上層;本地的泉水和雜質“重”,就會下沉。用乾隆的話說就是:“蓋他水質重則下沉,玉泉體輕故上浮,挹而盛之,不差錙銖。”因此,乾隆用水時,會命人只取“上層水”。
明 錢谷《惠山煮泉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作上的乾隆題跋和鈴印,敘述了乾隆六下江南,六次必到無錫惠山品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