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展倒計時|江河輝映,青銅時代!
熱門展覽《江河輝映——中原與江南青銅時代考古文物展》將于6月4日結束,展期僅剩最后一周!
大中華文明有其獨特的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演變的復雜歷程,其兼容并蓄的文化個性鑄就了東方文明的堅韌和延綿不斷的頑強生命。夏、商、周三代屬于中國考古學上繼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后的“青銅時代”,歷史學家把周代又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包括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考古學者用富有靈氣的手鏟撥開泥土中的層層迷霧闡釋長江黃河文明的起源,用夏、商、周三代文物梳理出定鼎中原的歷史脈絡。
第一單元 禮定中原
中國素被稱為“禮儀之邦”,禮樂文明昌盛。“禮樂”二字是貫穿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核心,“禮”規范人的行為,“樂”感染人的內心。
至高王權的象征:王子午鼎,春秋晚期,鼎高62、口徑62厘米,1979年淅川縣下寺M2出土
大型樂器:春秋蟠螭[pánchī]云紋編鐘,通高33.7-13.8厘米,1996年新鄭中行6號坑出土,1套24枚
第二單元 戰車上的和平
戰爭與融合始終都是既對立又妥協的。人們在戰爭與融合中共同勞動,共同交往。這種融合形成了以漢族文化為主體,多民族文化共同發展的中國特色。
第三單元 玉飾陶飲
食器種類繁多,禮器組合由商代的酒器為主逐漸轉為周代食器為主,體現了周人尊禮尚施、重民本的統治思想,因之也形成了以青銅食器為主的一套等級規范。商周時,以束發為髻,頭戴冠冕、頭巾,上衣下裳、腰間束帶,奠定了華夏族服飾的基本形制。西周時期組玉佩的盛行,不僅是美觀的體現,更是等級的標志,同時因為古人將玉比德君子,因而佩玉也被賦予了道德化的象征。
展覽亮點頗多,收獲的好評、感想同樣多~~
沉默的文物訴說的是博大深奧的大中華文明獨有的光輝,南北方文物歡聚一堂表達的是華夏文明的“江河輝映”,播撒的是文化自信的火種,輝映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形成過程中的壯麗畫卷……
展覽時間:2023.3.5—2023.6.4
展覽地點:無錫博物院中區二層展廳
與此同時,這兩個展也在倒計時召喚啦!
永遠的豐碑——彥涵版畫藝術作品展
展覽時間:2023.4.1—2023.5.28
展覽地點:無錫博物院中區四層臨展廳
朔地戀歌——寧夏巖畫特展
展覽時間:2023.3.12—2023.6.13
展覽地點:無錫博物院西區二層展廳
來源:辦公室